李秀霞
日前,一篇名为《我真想不考试》的期末语文考试作文,被广元市实小语文教研组老师,一致给出29分的高分。作者是该校五年级学生昝益帆,因有错别字,距离满分仅1分之遥。(1月22日《成都商报》)
考前紧张,考试健忘,考后忧伤,是很多学生面对考试时,表现出的共同症状。昝同学能在考场之上,借题发挥,仅此一个很“离经叛道”的标题,足可称得上“我手写我心”。再加上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被阅卷老师一致看好,并不意外。
但从社会大环境及孩子长远发展看,教师打高分易,鼓励学生真性情难。一方面,在中小学日常作文教学中,唯分是瞻的教学理念,以成绩论英雄的评判标准,令许多教师更热衷“短平快”,追求操作上的“多快好省”。为此,或让学生熟背好文三百篇,或精研凤头、豹尾、加猪肚的“大拼盘”,或明了“内容不够,事例凑”(凭空杜撰)的万能套路……有此终南捷径可走,谁又肯做那吃力未必能讨好的傻事?
另一方面,虽说“文贵看山喜不平”,且每年都有学生受益于此,可一两个幸运者的战绩,不代表其它人可沿袭其路子,复制其成功。毕竟,分是学生的命根。作文中偏重真性情的“离经叛道”,或就面临在得分上“冰火两重天”的风险。正常情形下,谁又敢拿自己的成绩作赌注,用个人的命运开玩笑?
尤值一提的,孩子保持真性情,拥有其独立思考,与社会大环境有很大关系。很难想象,当着影视剧作中尔虞我诈不断,勾心斗角连连,当着现实中拼爹拼钱拼关系成风,甚至一些县城学校,也要分出三六九等,辟出“机关子女班”、“特别关照班”……孩子要想“出淤泥而不染”,谈何容易!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风华正茂的季羡林面对无休止的考试,曾发出“考他娘的什么东西”的感慨。现在看来,纵然“挥斥方遒”,难免太“书生意气”。必须指出,做为一正常社会,考试很有其必要。问题的关键是考什么、怎么考。而要以此鼓励真性情,考出真精彩,功夫更在考卷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