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周末话题)“恐年族”
(2014-01-19 01:17:30)
“恐年族”、“恐归族”、“校园冬歇族”,越来越多的人在与亲人团聚过节和清静自由之间选择了后者。春节本是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然而如今越来越多人既盼望春节的到来,又害怕回家,既渴望团圆却又充满顾虑。来自亲朋好友的比收入、比婚姻、比成绩的无形压力,以及高额的“人情消费”都成为催生“恐年族”的重要原因。(新华社1月17日)
春节功利化催生“恐年族”
三南布衣
春节将至,有人说,“回家过年”是一种认宗寻源的文化仪式。不过,如今也有一些人不太重视“过年”了:一方面,部分人对此有些淡漠,甚至不愿回家;另一方面,有的人产生了精神疲倦,“走过场”式过年。而据调查显示,40.9%的受访者肯定“过年是负担”;40%的人痛感当前社会普遍功利。
背后原因,其实不难厘清。何以至此的拷问,早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而在一次次的探讨中,公众也逐渐发现一些共同的认知——那就是“过年”越来越功利化。于年轻人而言,要么拿起时髦的奢侈品炫耀……要么坐在一起闲聊房子、车子、票子……有点小成就便能抬起头颅,不然就得低下头颅;于年长者而言,坐在一起,也大多在吹嘘自己的儿子、孙子如何有出息,如何争气……当过年的“拉家常”变成彼此炫耀吹嘘时,“年味”自然渐行渐远。一个年过下来,浓浓的节日氛围自然是感受不到的。当过年这样的节日变化发展至此,便也彻底偏离节日的本质属性了。
故而,只有让春节先去功利化,“年味”才可能回归。应保持节日应有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仪式感。让春节少些攀比、少些虚荣,“年味”才不至于越走越远,年轻人也才不会再望“年”兴叹。
人情消费账不能只算一半
普嘉
中国人在进行交往建立关系的活动中往往遵循人情法则,从而表现出互惠互利行为。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人情法则表现最突出的时节。人情消费实际上也是维系、巩固和建立关系的有效手段。
人情消费并非毫无理性,费孝通审视人情消费现象,提出了“差序格局”理论。他指出人情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将中国社会描述为以自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他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中心,认为中国每个家庭都有特定的人情圈,人情往来遵循特定的原则,维持着利益的均衡。
礼尚往来既然是互利互惠的,那么人情消费账就不能只算一半。“恐年族”其实就只是算了自己的付出,而没有把回报计算进去。可还记得以前收到长辈红包的事情,现在轮到他自己发压岁钱了,其实也在还过去长辈的人情。人情迎来送往,红包你送我还,经济账大抵是持平的。而维系这种人情关系,经济账还是其次。
有的年轻人很怕亲朋好友问“结婚”、“生孩子”等问题,但正因为是一家人,他们才为你的“个人大事”操心。“恐年族”却嫌烦,难道不应该检讨自己吗?
与其回避春节,不如调整心态
朱慧松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是人们最为看重的佳节,也是万家团圆、阖家欢乐的日子,那些因为种种原因在外漂泊的游子理应利用这个机会回家探亲,既能品尝亲人团聚的喜悦,又能让父母一解相思之苦。
可一些游子或是觉得自己混得不好,春节里亲友间聚会免不了有些比较,面子上无光,或是觉得要带些礼物,开支不菲,节日期间人情消费庞大,因此“恐年”、“恐归”乃至选择在他乡留守。可这样节日里冷冷清清的滋味好受吗?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要想想家中老人,父母一年到头见不到孩子一面,好不容易盼来了春节,孩子还是不回家,这叫老人这个年怎么过?
“恐年族”、“恐归族”确实能摆出很多理由,可细细想来,一些理由纯属“庸人自扰之”,因为放不下面子乃至心态失衡而选择了回避。古语云:“别人骑马我骑驴,自叹生活不如人,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余。”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平平淡淡才是真。若是有亲友攀比,不妨一笑而过。至于春节期间开支巨大,完全也可以量力而行。
因此,与其回避春节,不如放下面子,调整好心态,轻轻松松回家,开开心心陪陪老人,这不比独在异乡为异客强得多吗?
让春节“时髦”起来
赵查理
作为一家团圆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国人放松心灵的港湾,是小憩之后再出发的加油站。如今,人们对春节的态度越来越复杂,既有物质方面的压力,例如收入工作、人情往来,又有精神方面的攀比,例如恋爱结婚、事业成败。仔细审视会发现,也是节日跟不上时代脚步。
其一,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春节,让在陌生人社会工作生活的人无所适从。春节的团圆气氛,互相倾诉一年的辛苦和收获。但这也意味着,个人的隐私将成为亲朋的谈资,个人的私域可能会遭好心越界。
其二,几百年来,春节从形式到内容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人们已失去兴趣。尤其是无论身在何处都必须往家里赶,大把的休息时间浪费在拥挤的路上,可如今随时随地能通过电话、网络“见面”。
其三,包括春节在内的节日,特别强调秩序和仪式感,无法让人身心放松。如今高速运转的社会,人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春节七天假期堪称“奢侈”,大家希望得到家庭温暖和身心放松。
故此,为了避免更多的人成为“恐年族”,我们应该通过移风易俗的方式,赋予传统节日新的生命,让更多的人愿意接受传承。首先,要用现代文明理念重新界定春节内涵,让其在家族团圆和个人私域之间保持平衡;其次,利用现代科技让春节时髦起来,例如用电子鞭炮等代替鞭炮;再次,像西方的狂欢节、圣诞节等节日学习,让春节成为身心放松的节假日,让国人用更加多元的方式过年,润滑巨变社会中无处安放的心灵。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