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街谈  “呵呵”背后是回不去的乡土中国

(2014-01-03 00:22:27)
刘晶瑶

    近日网友评出年度最伤人聊天词汇,没有之一,就是“呵呵”。“呵呵”这个词,作为网络和短信聊天中使用相当频繁的一个词,你一定没少用过。它从最初单纯的拟声词逐渐演化得“意味深长”。据网友评价,在平时生活中,这个词只有一个用处,用来以最大的效果激怒对方,践踏对方全部的热情。(1月2日《武汉晚报》)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12届毕业生汪奎,曾以《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为题,撰写了自己的硕士论文。“呵呵”虽说只是个语气词,但背后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潜台词,这个词值得中文系的学生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也值得社会学研究者从中看出人情社会的变迁。
    网络流传甚久的“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是网络时代人们实践中得出的真知。如今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多在朋友圈里为对方的靓照点个赞,在微博上给别人晒的美食给一句好评,或是过年过节时,给QQ好友通讯录群发一句新年快乐。发短信拜年的,较之以往都少了许多,更别提拿起电话,听听对方的声音了。
    认为“呵呵”背后是回不去的乡土中国,绝非为赋新词强说愁。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并非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到礼治秩序,再到血缘和地缘,这正像是我们曾经从小生长起来的环境。
    生活在老北京四合院里的人们,都有浓重的乡里情节,谁家有事都会互相有个照应。东家长李家短中,不止是互通信息的有无,更是互相关爱的基础。试问,你和邻居家二大妈聊天的时候,会用一句“呵呵”来回应吗?
    现代人之所以总喜欢说“呵呵”,多半是为了化解聊天时的尴尬与自嘲。无话可说时,“呵呵”成了最佳的替代品。而这种无话可说的背后是人们之间人际关系的逐渐陌生化。人们常常调侃,女神面对备胎屌丝,经常说“呵呵”,其实人们面对许多未联系的熟人的问答,也只能用一句“呵呵”来化解。
    曾经的乡土中国,人们的人际关系,从出生的一刻就大致固定了下来。老邻居是三五十年不变的亲朋,老同学是幼儿园起的挚友,父辈的叔叔阿姨看着自己长大,而自己的孩子也和邻居家的小朋友自然打成一片。人情社会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迁徙成了中国社会变迁中最重要的因素。即便没到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时候,或许你儿时的小伙伴们已经纷纷离开故乡,到其他地方去寻找自己的梦想。现代都市里的人际关系更加趋于冰冷和格式化,面对办公室人际的勾心斗角,面对邻里间的互不相识,面对曾经故友逐渐变为路人,人们交际的圈子越来越限于家庭的小范围,可独生子女政策下越来越小的家庭,也让能说一句知心话的人越来越少。试问,面对这样一种现实,除一句“呵呵”,谁能解忧?
    回不去的乡土中国,是城镇化变迁中必然的结果,而留不住的人情,停不下的呵呵,却未必是人们真正想要看到的,明天的中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