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一场雨雪之后,昆明众多市民家中受到影响,停水的、断电的、用不上煤气的……面对低温天气,昆明的水电气生命线难道就真没有点抵抗力么?(《春城晚报》12月27日)
近些年来,以气候优势得天独厚著称的云南没少挨各种灾害性天气的考验,干旱、暴雨、寒潮,每次“逢考”,都略有些凌乱。而这一波低温天气,真的是“一夜霜雪满地伤”,花花草草冻死冻伤的不在少数。在农村,基于基础设施的明显落后及一些不可抗原因,农作物大面积受灾恐怕并不意外,但城市居民面临停水、断电、缺煤气,怕还是有些措手不及。
应该说,相比北方的严寒,昆明的寒冷还是“低级别”的,最低温度也不过在零度左右徘徊而已。然而一场雨雪,显然就有些招架不住了,断水、断电、“断气”,再联想到今夏暴雨过后昆明城瞬间变“威尼斯”的情形,加上“雾又锁长水”等等前鉴,算下来,包括公路、机场、水电煤气等在内的大多数昆明城市基础设施都在考验面前“被真相”了。忍不住问一句,咱昆明是不是也太“娇气”了?
面对灾害性天气,预防预警是一方面,应急保障机制也当然重要,但都属于“亡羊补牢”,更多的可能还是要正视“先天不足”。对于水电煤气供应失常的原因,相关部门的解释是:“昆明的绝大部分供水设施都是暴露在户外,这是昆明应对寒冷天气的一个短板,也是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导致的。”“四季如春”是对昆明天气的一种综述性的表达,但本地人都知道,这句话并不代表真的就是天天是春天,想来,城市规划设计者也没有那么天真,当真就全然按照“春天”的标准来预计和规划。但现实是,我们的城市既不“抗旱”或“抗暴雨”,也不“抗冻”,确实适合“留在春天里”。“先天优越”,所以基础设施“先天不足”,这算不上是一个合理的逻辑。因此,此前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颇值得怀疑。
笔者不是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但着眼长远、高标准、高质量应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起码的指导标准。所谓危急时刻方显本色。这些设施不是立竿见影的政绩,但关键时刻的抗灾能力好坏,往往影响民众的口碑,老百姓这杆秤会调整心中的砝码。
如今,老天出题的“考试成绩”出来了,纠错补短是必要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增多增强的趋势,难说还会有更大的考验在后头。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国务院此前也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重点任务。期待省内城市也能以此为契机,炼造坚实的“骨骼”,调整好“经脉”。
咱昆明,虽有“春城”这样柔软的称呼,但还是“皮实”点,“外柔内刚”更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