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记
正在上映的电影《私人定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葛优和李小璐扮成贫困县的农民,来求“过官瘾”的司机范伟办事,让他想办法保住老家“贫困县”的帽子。电影里的讽刺,在现实中得到了验证。
据12月25日新华网报道,黑龙江省海伦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著名的“大豆之乡”。近几年,这个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这种“穷”“奢”通吃、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造成不良社会观感,也引起当地干部群众质疑。
哭穷哭来贫困帽,海伦市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分析一下不难发现,海伦市当前遭遇的问题恐怕不是“穷县豪楼”的巨大反差,也不是在“八项规定”之下搬出“豪华衙门”的心底不甘;而是更深层次的为何能哭来贫困县、如何让贫困县脱贫等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扶贫的“准入机制”“评价机制”“退出机制”一直存在问题,如果“排队队,分果果”的扶贫机制依然如是,类似的官方高调哭穷、低调享富,民众持续贫穷甚至由富返贫的事,仍会在不少地方发生。
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当贫困县的帽子成为人人都想拥有的“唐僧肉”时,争贫困县也就成了时髦。而现有的贫困县帽子非但是块肥厚的唐僧肉,“准入”虽然有各样的条条框框,但“理顺关系”才是唯一的“风险”。这从报道中的一个细节便能看出端倪:当地一位机关干部透露,如果没有过硬关系和超常努力,贫困县这顶帽子根本争不到手,市领导更是多次跑北京。而贫困县如何扶贫、群众何时脱贫、不脱贫如何惩戒等问题,却往往没人关注。
越扶越贫的怪圈显然和扶贫评价机制的“贫瘠”有关。报道中,海伦市扶贫办副主任安晓明认为,“贫困帽子”给贫困农民带来最直接的好处,是对产业项目和公益项目的专项资金扶持。而据记者调查,当前一些贫困县的大量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并未直接用于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或基本公共服务,多用于提高GDP指标的经济产业项目。所以还是那个简单的道理:扶贫不能是财大气粗地给钱、给政策、给项目,应该建立起“好钢花在刀刃上”的良性扶贫驱动机制。原因很简单,如果现有的扶贫机制,只是让扶贫的摊子越铺越大、让扶贫的投入越来越多,适时改观绝对是宜早不宜迟。
早在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就表示,“新时期扶贫开发将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按照相关方面最新的说法:中国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已全面启动,部分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率先实施,首次实现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覆盖(10月17日新华网)。而海伦市“穷县豪楼”的事实告诉我们,扶贫机制的改观仍未达到理想预期,将片区开发作为扶贫重点并不能解决所有尾大不掉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