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快评)搀扶“马路道德”还需制度搭把手
(2013-12-21 01:08:51)
白翎
12月2日,发生在北京街头的老外撞大妈事件,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而在17天后的沈阳,同样的刮碰,留下的只有相互理解。12月19日,沈阳网友“沈阳陈鸿博”在万能的微博中晒出了温暖一幕,一位老人在被电动车撞倒后,对撞人者说:“孩子,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沈阳晚报》12月20日)
雪中被撞竟放走肇事者,因为自己“还有医保”,一瘸一拐地离开,这位“沈阳好大爷”的言行感动了网友,被视为冬日里的温暖。如同沙漠里清泉弥足珍贵,在人们为“扶老”等于扶麻烦而纠结的普遍焦虑下,“不讹人”的大爷成了新闻人物,并因其宅心仁厚而赢得了赞誉和祝福。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正能量能消融多少怕受伤的冷漠,但它至少给如何拯救“马路道德”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当事双方的互相理解无疑是值得倡导的。从细节来看,在此个案中,之所以出现感人的结局,一方面在于撞人的男子是负责任的,没有逃逸,及时扶起了老人并道歉,而老人回报以宽厚大度,还设身处地为撞人者着想——“雪天不好刹车”。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一定要将这位沈阳好大爷树立为道德范本,被撞后不追责与被扶后反讹人似乎是两个极端,正常情况下,撞人者也有责任带老人到医院检查,并视伤势的轻重给予适当的赔偿,也就是说,老人也有正当维权的权利,要求所有老人都像沈阳好大爷这般大度明显也过于苛刻。
其次,跳出人性与道德的范畴,“我有医保”恐怕是一场马路纠纷及时平息的关键之一。就在同日,新华网报道称,浙江省宁波市一名出租车司机金波于前不久路遇伤者并伸出援助之手,结果反而遭到当事人诬陷其撞人,伤者称,“就想讹一笔医药费”。虽然我们并不能因为讹人者是面临医疗之困就给予同情,但多少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所谓的道德滑坡、人心不古,一定程度上可能是被个体经济实力的窘迫与医疗成本过高的现实所裹挟。试想,如果摔倒或被撞的老人都有医保兜底负责,那么大抵他们的心态也会平和许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类事件中,“我有医保”的作用也止于轻伤,比如沈阳的这位大爷,如果真的是像他自己感觉的那样“没啥大事”,用医保卡买点外伤药倒是也能解决问题。但如果造成其他内伤或重伤,需要住院治疗,那么问题可能就较为棘手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有这样的条款,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或者其他责任事故造成损害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如此,假如善良的沈阳大爷宽容了肇事者而又受了重伤,那么很可能要自吞苦果。
因此,搀扶“马路道德”,还需要制度层面来搭一把手。近日,北京推出“老人意外险”。参保者不管是摔倒,还是被撞倒,无论是否有第三方责任人,在理赔范围内的都可获赔,最高可达20万元。此险一经推出便受到热捧,数据显示,该产品两天售出近7000份,被称为“史上卖得最好的保险”。公共财政的有效参与,让更多的老人得到实惠,也有助于挽救脆弱的社会公德,显然这样的制度值得全国推广。
总之,解决“扶老难题”,当事双方的互相理解和宽容固然是必要的,但当我们也试图给讹人者存在的现实困窘一些理解之后,会发现单纯的道德说教仍显苍白乏力,“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的道德与良知有时还需要人性化的、健全的制度保障撑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