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12月4日,福建省福州市热心市民程先生反映说,他前段时间在一招标网上看到一则公告,说华林路将要投资1640万元进行改造。华林路从北大路至五四路才1公里多,目前路面看上去还挺好的,为何要大修,这不是劳民伤财吗?(《海峡都市报》12月5日)
围绕热心市民提出的一系列疑问,福州市政工程管理处都进行了一一解释和解答。比如市民有疑问,说2007年才修过,为何又要投巨资改造?相关部门的回答是:“经过多年使用,现在路面已出现各种不同病害,特别是路面露骨和开裂病害严重”。
可以说,通过这一质疑一解释,实现了市民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良性互动。但即使是抛开投资额是否合理,改造是否必要等问题,我们返过头来看,依然是有疑问和遗憾的。
因为按理说,修路本是一件好事,那么在决策之前,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就相关问题做必要的民众意见征求,然后再制定详细的工程计划、预算等。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与此相反,都已经在网上公开招标了,才有市民偶然间发现。不得不说,相关方面在公共事务决策上,缺少最起码的对民意的尊重。结果导致了群众因为信息掌握不够,而疑虑重重、质疑四起。
遗憾的是,
像福州市政工程管理处这般“静悄悄”地招标和建设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很是常见。这种对民意尊重意识不强,对信息公开要求不够的执政、建设与服务意识,明显是需要改进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