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住建部住房保障司相关人士日前表示,在目前条件下,经适房不可能取消,外界传言经适房取消系误解,而“经适房、公租房、廉租房并轨政策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中,年底前,住建部会出台相关文件”。(《第一财经日报》
11月12日)
经适房、廉租房、公租房,是目前保障性住房的3种主要形式。其中,最受争议的莫过于经适房了。它本是政府为“大庇天下寒士”给予优惠的廉价商品住宅,然而现实中却难免沦为富人的盛宴。
除了购买环节的腐败,现实的尴尬是,其面积虽控制在90平方米以下,但真正需要住房的买不起,买得起房的又嫌房子面积太小。尽管各地对经济适用房的准入审核和监督管理一直在不断强化,但经适房违规出售、出租、闲置、出借或者擅自改变住房用途、豪车排队混住等现象在全国各地还是被频频曝光。人们不免要追问:经济何在,适用于谁?因此,关于经适房存废的争议也从未停止。在部分地区,经适房也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而就廉租房而言,也存在一定的户籍歧视之嫌,还有部分已经不再符合“廉租”条件的住户坚持做“老赖”等现象。
因此,在完善退出机制、弥补监管漏洞等办法之外,实现福利性与经济利益的分离,或许才是避免这些专门为中低收入者烹制的大餐被其他利益群体惦记的有效办法。此前,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也对媒体表示,很多城市已经明确了未来保障房的主要形式是公租房和廉租房为主,经适房退出是早晚的事。未来销售的有产权的保障房不是主流,在保障房的形式上应该重点以租赁保障型房源为主。
具体而言,在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
“三房合一”住房保障管理机制下,一来公租房没有产权,可以减弱权力寻租;二来没有户籍限制,更像“公平房”;此外,也降低了监管成本。减少寻租空间和资源浪费,更有利于保障中低收入者“居者有其屋”。
目前,在江苏省、安徽省铜陵市等尝试三房并轨的地区,公租房将逐渐取代经适房成为保障主力、廉租房与公租房在体系内灵活转换。主要采取的是“租补分离、梯度保障”等办法,住户需缴纳全额租金后,再接受政府的返还补贴,有利于解决保障房退出难题。
保障房关乎低收入群体乃至夹心层“居者有其屋”的梦想,而公平公正是保障性住房“生命线”。“三房并轨”或许并不能完全避免保障房尴尬,比如现在的多地公租房也面临定价过高而遇冷的状况,但保障房体系的规范化,无疑为保障性住房更好地充分发挥保障作用提供了更大的机制保证,值得期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