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当你重新跨入母校大门,见自己的照片贴在墙上,而这是一份“恐怖分子榜”……你作何感想?6日,学生小刘就遭遇了这样的事。对此,校方解释,照片是值班的保安小李私自贴的,字也是他写的。小刘认为:这事严重侵犯了他们的肖像权和名誉权,要求有人就这件事给予他们道歉。(《温州都市报》11月7日)
伴随成长脚步的母校,被许多人视为美好的回忆与难泯的情结,一句“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励志俗语,道出了对母校的感恩与自豪。不过,当退学学生面对母校将其作为“恐怖分子”公诸于众时,他们又该情何以堪?尽管校方已回应称此举纯属保安小李的个人行为,但该事件对社会的警示效应却值得认真反思。
应该说,学校将3名退学学生的照片交给保安私下辨认防范,的确不无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善意,但缺乏对个人照片妥善保管与合理使用的明确安排,也明显存在一定的工作疏漏。而保安对“问题学生”等同于“恐怖分子”的误读,以及将退学学生作为“恐怖分子”的公示行为,却凸显其对法律常识的无知与漠视。
也许,保安小李口称的“恐怖分子”,不过就是“捣乱分子”和“不稳定因素”的代名词,但岂知“恐怖分子”的“帽子”分量与侮辱属性,尽管此事未必如一些网友解读的那样“恐怖”可怕,但其造成对当事人肖像权和名誉权的侵害却是显而易见的,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关于“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的规定,肇事者应当为此承担责任。由此看来,加强对保安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补课教育非常必要,不仅有利于其个人知识素养的提升,也有助于其依法正确地履行职务。
退学学生“常回家看看”,表明他对母校的留恋和对友谊的怀念,而这恰恰是对其教育挽救的极好契机。透过退学学生被公示为“恐怖分子”的侵权事件,其实还涉及如何看待“问题学生”的教育话题。从学生因打架被勒令退学到学生被暗示“拒之门外”,学校悖逆教书育人宗旨的行为失当显而易见。学生一犯错就开除,看似“严厉”的背后却是对学生成长和社会稳定的不负责任;拒绝学生返校,既有损母校的母仪厚道,也更伤孩子的尊严与情感。
更值得关注的是,动辄给学生扣上“问题少年”甚至“恐怖分子”的标签教育,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现代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被某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作出自我印象的定格,并下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契合所贴的标签符号。这种心理暗示被称之为“标签效应”。根据孩子多具逆反心态的特点,如果引导不当,这些被赋予标签的孩子很可能破罐破摔,颓废沉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负有教书育人职责的教育和管理者,应当学会尊重学生和关心孩子,尤其是要以遵纪守法的榜样率先垂范,用爱为孩子成长导航,是学校必须坚定恪守的教育底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