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论)年轻人为何甘当“国考炮灰”

(2013-10-21 00:47:45)
标签:

杂谈

江德斌

 

    2014年国考报名的超热门职位已显山露水,18日的报名数据显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两个职位双双出现了“千里挑一”的盛况,两个名额有3772人报考,其竞争比例达到了1886:1,被网友戏称为“炮灰集中营”。(昨日《春城晚报》)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盛大场景,每年都要在“国考”战场上演。与往年一样,超热门职位依然异常抢手,而平均竞争指数也比去年略高,凸显“国考”的巨大魅力。由于岗位有限,报考人数太多,注定大部分人将在竞争中落败,不可避免的沦为“炮灰”。
    “国考”难度之大,参考的小伙伴们都心知肚明,却毅然决然地硬着头皮奔赴战场,甘愿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一次大概率的“炮灰”,实则也有无法言说的苦衷。
    2006年度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说,“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这话当然是对的,只不过对我们的年轻人恐怕鲜有劝诫效果。如果没爹可拼,至少得养活自己,找工作那么难,多一次机会为什么不去争取呢?
    公职人员因背靠行政权力,处于优势竞争位置,且各项社会保障健全,造成体制内的诱惑极大,以至于有考生宣称“死也要死在体制内”。“国考热”既是集体性冲动,也是个人的理性选择。即便考不上也要做“炮灰”,折射出考生们在对未来人生下注,输了不过是一次考试罢了,赢了,则就成为众人羡慕的幸运儿。
    社会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人力资源亦是如此。“国考”吸引无数青年才俊趋之若鹜,固然为政府增添了优秀人才,但另一方面,其他行业则处于失血状态,难以招揽到心仪的人才。而体制内的种种束缚和耗费,亦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大量精英沦为学非所用的平庸之辈,难以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和潜力。体制已然成为一个“围城”,城内的抱怨连连,城外的却在想方设法挤进去。
    显然,要想让“国考热”冷却下来,就得从根源入手,弱化“体制内”的诱惑力,完善公务员退出机制,打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体制内”不再是最佳选择之后,民众自然会权衡利弊,结合自身情况寻找最适合的职业发展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