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因天气炎热干旱,广西南宁坛洛镇的300万斤香蕉普遍早熟,使上市高峰提前到来,影响香蕉价格。在路边,蕉农打出5元/串的价格销售。一斤香蕉平均只卖一毛多,却仍无人问津,蕉农损失惨重,有的只能拉香蕉回家喂牛。(10月16日央视)
2012年是白菜,2013年是香蕉。谷贱伤农,这是老话。在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市场经济图景里,农副产品“贱卖”的结果不仅伤农,更伤害健康稳定的市场格局。
香蕉的命运,无非说明三个尴尬的现实:一是培育多年的“农村经纪人”恐怕多是花架子,不然,每次滞销为何每次都是农民埋单?二是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却未必不需要精细发展、科技化发展。香蕉作为初级产品,为什么不能直接在原产地变为深加工的各色食品?三是,这些年,似乎也没少谈农业转型的问题,为什么始终建立不起来专业的农产品产业链?这些问题,显然不是农民能回答得了的,也不应该由他们来回答。
一旦农产品滞销了,总有地方长官进城推销的故事上演。是的,市长再厉害,即便不怕“捞过界”的骂声,也不能天天放着其他事情不干,扮演推销员的角色。值得反思的是:香蕉重蹈大白菜的覆辙,谁当对此负责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