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
被杜撰、篡改的名人名言在网上流行已非新鲜事,假语录满天飞,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此前曾发声明澄清。近日,白岩松接受某杂志专访,就所谓的“白岩松语录”进行了一一辨认,鉴定结果是,网上流传的借白岩松之口的言论,不少并非出自他本人。有文章分析认为:“这或许能折射出在物欲泛滥的微阅读时代,匆忙的公众有着空虚与干涸的心灵,他们期望重返经典阅读时代,分身乏术,只能通过微博、论坛等撷取只言片语,聊以慰藉。”
“你有权保持沉默,否则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白岩松语录”——关于当下的假名人语录泛滥现象,大概没有什么话比起网友的如此调侃更入木三分了。在我们这样一个习惯于“引经据典”的国度,语录其实早已是不同年代社会文化的附生品之一。那么,当下如潮水般涌来最终却又露出“不少为杜撰”真相的名人语录热,又是怎样的社会真切映射与秘密?
我不能接受的,是认定“高仿”名人语录缘自公众空虚内心的结论。不错,我们正身处一个速食与浅阅读年代,但此种“速”与“浅”,绝不就代表着公众分身乏术到毫无辨别能力,乃至在微博、论坛等新兴网络形式面前只能做一个简单的搬运工。这样的结论太肤浅与流于表层。
众多名人假语录从哪里来?倘若对种种“高仿”语录做一次系统的梳理与归类,除却一些可能裹胁商业利益的心灵鸡汤式表达,它们其实更多是在批判现实。譬如那句于网上流传甚广的白岩松假语录,“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讲真话比较容易……可我们正好相反,讲假话很容易,张口就来,天天讲月月讲,脸不红心不跳。”在一些“高仿”的名人语录中,行政流弊、媚权唯上、等级关系森严、知识分子价值异化等等,莫不都成为其殊途同归的指向与批判对象。
有些话,大家期待有人说出来,它就以名人的名义出现了,这正是名人假语录流行的重要驱动。与此对应的,更是一个令人五味杂陈的意见市场。作为看得见的事实,网络时代在赋予社会更多开放性的同时,也大大地扩张了公众的言说空间。如此之下,公众仍习惯于选择名人之口来表达,这说明的还是有锐度和力量的言说依旧成本太高收益太低。面向实际问题、不回避真实感受甚至自唾其面式批评,如此的意见市场依旧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杜撰者才需要用名人的影响力来减少言说风险。
勿把“伪名人制造”简单化理解,多数白岩松假语录也无关微阅读时代,只关乎专属于这个时代的真块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杜撰者在编造着犀利与锋芒的白岩松假语录,他却不过是在进行一种曲径通幽式的表达。有网友总结,白岩松、崔永元、柴静、张泉灵已成四大“盆”,把警句倒在他们的“盆”里,香味立刻传遍千里。在此种已略带讽刺意识的评价体系下,白岩松等名人出来“验明真身”当然必要,但透过娱乐式的众声喧哗,我们却不能不看到更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