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一位姓孙的班主任在办公室备课时,被学生杀害;9月23日,山东省枣庄市四十二中教师王某在上班途中被一男子用刀捅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犯罪嫌疑人为该校一名初三休学学生。临川二中,被当地认为是“名校加工厂”的“超级高中”,枣庄四十二中的这名学生,同样学习成绩优异,曾被看做北大苗子。前者的起因可能是因为一部手机而起的争执,而后者则称遭侮辱体罚。无论具体原因如何,都值得反思。
检讨威权式的师生关系
普嘉
“弑师案”接二连三地发生,表明了青少年犯罪群体从边缘群体向中心群体的扩展。这些不被关注的“好学生”的问题早已显现,“弑师案”不过是以最为极端的方式显现出来。“弑师案”之痛并不在于其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甚至并不在于处于花季的青少年成为了杀人嫌犯,其刺痛社会神经的是受害者和害人者的独特社会角色,挑战着师生伦理极限。
校园被视为社会精神的避风港,现在,曾经被视为象牙塔的校园和纯洁无暇的师生伦理,却被刺向老师的屠刀捅破——残忍与暴力,正因发生在校园更加触目惊心。我们等待一纸正义判决的同时,确实应当检讨早已紧张却被忽视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的等级观念,师生关系被机械地简化为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只讲“尊师”,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尊生”。在当今社会,学生获得信息与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对教师的依赖性有所减弱。如果教师仍习惯于高高在上,用压制、管束等手段去教育学生,必然会伤害学生的感情,导致师生关系紧张,酿成师生冲突。
现在教育者们该做的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与学生讨论、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找到尊严。改善师生关系只是第一步,校园暴力说到底是社会分层所带来的结构性压力传递到校园,是社会分化在个体生活中的投射和缩影。在临川二中,学生们根据中考分数被分为“零班”、“快班”、“普通班”,可以说,从校园青少年的心理到行动无疑也是社会化的结果。这些结构性变化带来了学校教育中的学生与老师、与学校甚至整个社会的矛盾,构成校园暴力的社会动因。
“弑师案”呼唤人性化教育
张亚莉
师者如父,怎么能弑师?尤其是动机也不复杂,或因为校园整治手机事件引发,或遭较为严重的侮辱体罚引发,都不到深仇大恨地步。
从表面看,这与两学生心胸狭隘,不懂得尊重和感恩老师,性格暴戾,抑或受挫教育、生命教育失败,报复心理强烈有关;实质上,由于受应试教育——分数万能论的影响,教育管理往往过于严格,甚至是苛刻,进而缺少人性化因素,给学生的自由与学生需要的自由差距太大,连带手机的自由都受干扰。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而言,很容易引发叛逆心理。
从严格意义上讲,“弑师案”是对应试教育的极端控诉。换个角度看问题,则是对人性化教育的呼唤。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人性化教育主要是指轻松教育、快乐教育及个性化教育。
反思惩戒教育的得失
王旭东
无论是没收雷某手机并通知其家人,还是侮辱体罚休学学生,广义上讲都是教师对学生的“惩戒”。“因”或许出于好心,而“果”则是“苦果”。针对弑师案,我们要深刻反思惩戒教育的得失。一直以来,惩戒教育,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有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有观点认为,惩戒学生是教育和教师的黔驴技穷。
惩戒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古代,老师都有一把戒尺。有人认为,戒尺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儆戒、警示;第二是尺度和方式。当代教师虽没有了“戒尺”,但其实还是拥有没有明文规定的惩戒权力。
我们需要一把充满智慧的“戒尺”。教师如何惩戒学生?老师的“戒尺”如何掌握分寸?如何让激励教育与惩戒教育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与此同时,学生、学生家长及其社会如何正确理解教师的惩戒?并且形成社会共识。
有关人士是这样来理解惩戒的——让惩戒成为一种教育艺术,学生在受到老师的批评惩戒的过程中体会出教师心中的爱。
折射生命教育缺位
程绍德
于老师们而言,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看到自己亲手培养的学生健康成长,最终成为有用人才;而最痛心的事情,则是同学、师生之间互相伤害,让人心寒齿冷。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却是,近年来校园暴力现象日益突出。一份调查显示,有67%的学生认为自己身边存在着暴力,80%的学生对校园暴力感到恐惧,90%的家长担心孩子在校的安全。
校园暴力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大学,初中、高中更是校园暴力的多发时段。不断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反映出的是现在的学生心理普遍不够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生命意识的薄弱,而所有这些,都是源于生命教育的缺失。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就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的思想。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小学中推行生命教育。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中小学也系统地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而在中国大陆,生命教育至今几乎还是个空白。
我们的教育一直被追求升学率的呐喊声包围着,以至于生命教育成了盲点。一些学生在生活中稍稍遇到一点小挫折,或是师生、同学之间产生一点小摩擦,首先想到的不是进行自我调节,积极化解矛盾,而是伤害。要么伤害自己,要么伤害别人。屡屡上演的校园悲剧尤其是学子弑师,已经为我们的教育部门和学校敲响了警钟。当然,生命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育,更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