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翔
昨日是我国第7个城市无车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绿色交通·清新空气”,这一主题旨在呼吁更多市民通过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出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来营造更加健康、幸福和美丽的城市。
如今的中国,是个城市几乎都难免拥堵。特别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为缓解拥堵推出了汽车限购等很多办法,传说中的拥堵费似乎也箭在弦上。但从实际路况来看,拥堵依旧。即便是“无车日”当天,也看不出来车流量大幅减少的迹象。这当然有些令人失望。不过,换个角度想想,其实也很正常。“无车日”本来就不是一个政府强制性的活动,如果“无车日”只是简单的“交通管制日”,“无车日”活动就偏离了本意。
因此,“无车日”当天“实际效果”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无车日”所倡导的绿色出行的理念。“无车日”当天,如果确实需要用车,那么在其他的时候,能不能尽量少开车?如果还是不行,是不是可以想办法错峰出行?假如依然不行,堵在路上时是否可以排队守规矩,而不是人为制造更多不必要的拥堵?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正在流行的新词——“路怒症”。胡乱变线、强行超车、闯黄灯、骂粗口……无论是知书达理的小资群体,还是风度翩翩的中产阶级,抑或是娴雅纯真的名流淑女,往往当他们握紧方向盘时,都变得脾气火暴、脏话乱飙。这种通病在汽车世界里见怪不怪,此即所谓“路怒症”。
在陕西西安,小车称公交车挡了路,两男子逼停公交车后上车暴打司机,朝其面部猛打脚踢,司机的鼻梁骨被打断;在甘肃兰州,一辆奥迪车欲停在医院应急通道被阻拦,女司机下车用膝盖和高跟鞋狠撞狠踹保安下体……类似事件可谓天天发生。
可以肯定,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路怒症”患者越多,道路交通就会越发拥挤。相关部门很有必要像重视“无车日”一样重视“路怒症”,将预防路怒症作为缓解城市拥堵的重要方面给予高度重视。“无车日”提倡的绿色出行,与“路怒症”背后的不文明出行,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前者说的是:亲,规划属于你的“无车日”,尽量少开车吧;后者说的则是:亲,车多路堵,小心“路怒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