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城时评)权力透明则公款送礼无处藏身

(2013-09-18 00:49:58)
标签:

杂谈

本报评论员 陈伶娜

 

  中秋、国庆两节将至,中央要求提倡节俭之风,反对铺张浪费,坚决刹住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与往年相比,公款送礼的现象确实明显减少。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花样翻新的礼品和送礼手段,给“两节”送礼披上了“隐身衣”,甚至形成了灰色产业链,值得警惕。(《人民日报 》9月17日)
    8月下旬以来,中央领导及有关部门两周内连发3道“禁礼令”狙击公款送礼,彰显了节日反腐的决心。遗憾的是,在反腐力度加强的同时,公款节日送礼的方式也“与时俱进”,少了明目张胆,但暗度陈仓仍存。
    “没人上街,不代表没人逛街”。某电商的这一广告语如今有了新的延伸:没有送礼大军带来的交通拥堵,不代表“无礼”送达。随着中秋节的到来,有媒体敏感地发现,“天价月饼”现象今年突然“刹车”,一些城市“逢节必堵”略有改观。是被“节俭风”和“禁礼风”吹走了么?容不得乐观!一出出公款送礼“变形记”正在上演。
    礼品的类别开始“变身”,从实物转变为电子礼品卡或礼品券,一个短信即可送出;某些电商还给公款送礼穿上了“马甲”,无论是几千元的大闸蟹,还是几万元的金银月饼,在发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办公用品”;送礼的方式开始“潜伏”,通过网购+快递,“人不知鬼不觉”——礼品送到单位太张扬,通过快递直接送到家里更省事。
    礼尚往来是传统文化,但此类暗度陈仓的变味做法显然动机可疑。为何在三令五申之下,公款送礼和奢靡之风依然屡禁不绝并越潜越深?当然,存在收礼者经不起“糖衣炮弹”的可能。而从送礼者的角度来看,顶风冒险的背后,一方面是以公谋私,“送出去的是公家礼金,收回来的是自家‘红包’”;另一种可能是,部分公权力不合理的集中配置,比如财政转移支付的权力、项目审批的权力等。这从基层干部怕过节的送礼焦虑中可以看出端倪:“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不送工作上就可能被‘穿小鞋’。”一名安徽乡镇站所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项目是稀缺资源,大家都要争,你不跑别人跑,你就可能失去发展机会。”因此,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MPA中心代主任蔡礼强所言:“其根子在于公共权力的运行问题。”要终结节日反腐这场“道”与“魔”试比高的游戏,任重道远。
    要让美好的节日不变味,防止其奢靡化、庸俗化,在扬清抑浊的政策导向下,还需要更多的“防腐剂”。首先需致力于让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实现权力分散制约;其次,建立现代公共财政制度,预算精细化,让公款确实“姓公”;再次,在监管方面,针对电子化的、隐形化的节日公款送礼腐败方式,监管和审计如何跟上其步伐,见招拆招,让“变形术”现行,还有待相关部门的探索——比如发票如何成了“两节”送礼的“合法外衣”,其背后存在的漏洞如何补上,亟需税务部门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固防;最后,节日反腐要“雨随风到”,敢于亮剑,不仅节前警告,也要节后通报,加大惩处力度,并且反公款送礼不能只盯着节日。
    总之,狙击积弊已久的公款送礼,唯有从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入手,抑制公款“溢出”的冲动,再从源头上加固公共财政的池子,打牢“堤坝”,才能让公款送礼的“明渠暗河”断流,从而还节以“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