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伶娜
若不是亲眼所见,你一定不会相信蜚声海内外的“飞虎公墓”竟是一片杂树丛生的乱葬岗。在昆明市区近郊的小山包上,500余烈士坟冢被掘、棺木被毁、遗骨横陈,这座早在2007年被发现、2008年立碑的公墓遗址依然残败不堪。(中新网8月13日)
飞虎公墓,这一不为大多数昆明人熟知的所在,安葬了500多名曾与美国飞虎队队员一起战斗过的中国空军官兵。对于飞虎队,大多数年轻一代或并不了解,很多人还会将其与一部以铁路和煤矿工人抗日为题材的国产电影《飞虎队》混淆。这里所说的飞虎队,根据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的解释,正式名称为美籍志愿大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又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立。他们的名字与保卫滇缅公路、开辟驼峰航线有关,与英勇抗日有关,他们应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然而,英雄身前之名与身后之状的落差,让人唏嘘——没有陵园、没有墓碑,甚至没有完整的坟冢,不知情的人将这里当成了野营场所,垃圾遍地,还有盗墓者染指。此前媒体报道,2008年8月,云南省政府在公墓遗址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表示要对公墓进行修缮维护,然而,多年过去了,一切都迟迟没有落实。
不能落实的原因还有待相关部门给出解释。是因为“公墓位于滇池周边的昆明市规划禁建区”,规划审批和林地权属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是如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俊坤所猜测的那样,“可能认识上还有问题,所以一直没办”?
不论烈士们的身份如何,他们都应得到尊重。他们或曾有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迈誓言,但又何曾料到如今坟冢被掘、棺木被毁、遗骸裸陈的惨状。野营者,尤其是盗墓者,固然应受谴责,但我想,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墓之所以能够成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没有墓志铭,凭着人们的敬意得以安息,是因为这个无名墓冢的声名在外。若那些野营者对“飞虎公墓”了然于胸,就不会前往嬉戏。或公墓曾得以保护,盗墓者怕也难以得手。
民政部2013年颁布了《烈士安葬办法》,对烈士安葬地和安葬仪式、烈士骨灰或者遗体(骸)安放等作出明确规定。如果说滇池周边禁建区内是严禁建造永久性建筑,那么不一定要建成烈士陵园,只要能恢复为园林绿化式墓园,也能让已故者得到最起码的尊严。
若是认识上的问题,那么,首先,正视我们民族的历史,需要有摒弃党派之别的胸怀。“我们可以不是英雄,但不能是狗熊”——这是许多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呼声,荣誉是他们的生命。多年来,民间人士也不断呼吁关注其归宿问题,“抗战8年,受苦半生”不该是他们应得的命运;其次,改变也是大势所趋。今年7月初,民政部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8260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已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得到优抚,对迟暮的生者而言,是迟来的尊严;对于已故者的墓地,在“一点一点消失”后,恢复重建保护则是最好的抚恤,也是最起码的尊重,让后人知道,他们来自何方,魂归此处,希望这样的尊重不要等太久——仅以尊重历史的名义,让生者安度,予死者安息。当然,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了解并尊重,同样是我们能够给予这些长眠于公墓的英灵们最好的慰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