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8月1日,一篇“清洁工中暑,小女孩撑伞”新闻引发关注,有网友盛赞这位小女孩为“中国好宝宝”。不过,经证实,那张充满爱心的照片,竟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他们说要我拍一个卖伞的广告,怎知道是……如果我知道是要上报纸去骗人的,给多少钱我都不干。”清洁工汤大姐说,她自己也是被对方利用的受害者。(《新快报》8月2日)
小女孩为中暑清洁工撑伞,这样的情景很容易击中读者内心的最柔软处。正是出于对童真的相信,对真假怀疑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所以笔者昨日撰写了一篇如今看来是“情感泛滥”的评论。策划、摆拍、炒作这些字眼,让一个“正能量新闻”瞬间变味,也将笔者这般选择相信的读者置于尴尬无语中。
与此前出现的深圳“最美女孩”跪地给老人喂饭这则假新闻一样,“撑伞女孩”的策划人深谙广告原理和受众心理。美国广告大师大卫·奥德威从创意角度提出的广告表现“3B原则”包括:美女(beauty)、婴儿(baby)、动物(beast),前两个都被“撑伞女孩”用到了。
有网友将这一假新闻的出现的荒谬归咎于报道这一新闻的媒体,但记者本人毕竟没有参与假新闻的制造过程,真相也是一层层剥开的,相信这位记者最初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被爆料人所讲述的爱心情节所感动。
这一假新闻的策划人初衷到底怎样,如今还未得到证实,为一把没有任何图案、字样的伞做广告?抑或是又如深圳“最美女孩”的策划人一样,是想以造假“唤醒人们的善心,感召社会正能量”?
如今,媒体和网友在质问,有多少善良可以消费?或者痛斥公众爱心不应被愚弄,消费良善最可耻。揭开这一“最美”的华丽袍子,却看到了虱子,笔者最初也难免在事件前后的落差和欺骗面前,感觉被愚弄并恼怒。然而反过来想想,公众的善良若是可以被“消费”,不正说明了爱心和善良的稀缺和难能可贵么?
有人说一个成熟的人是精神上自给自足的人,一个社会也应如此。假若不是物质丰裕而精神匮乏,假若此类爱心善举已常见到见怪不怪,假若世道人心不再需要这类故事来给养便能自足,那么,策划者的任何意图也难以达到,这样的“新闻”也不会变成新闻。儿童表现善良的事情居然是假戏,虽然这样的事情接二连三,但若是我们就此真的对真善美失去信心,弃温热而择冷漠,那么也只能说明社会心理的脆弱。失望和恼怒过后,我们仍有选择立场的权利。
这则“新闻”以假戏收场,但希望对于社会冷漠的反思不会因此而结束。只是,还是要奉劝这类假新闻的策划者,莫再给信任危机的伤口撒盐。“狼来了”不能多喊,“小红帽来了”空喊多了也让人反感,通过误导媒体来达到目的的行径更是要谴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