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住建部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全国1/3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据《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市日产垃圾1.84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长度接近50公里,能够排满三环路一圈。并且北京每年垃圾量以8%的速度增长;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万吨,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广州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也多达1.8万吨……“垃圾围城”不仅是城市病,而且蔓延到了农村。日前,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就环保问题作报告时指出,全国4万个乡镇、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垃圾2.8亿吨,不少地方还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状态。垃圾污染上至大气,下至地表突然和地下水,形成一个灾害链。对公众身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显现,但它更是一种环境重病,急需治一治。《中国青年报》7月19日)
管理别羞于“掏粪”
寇宇龙
先进的设施、耸立的大厦、整洁的街道……这些必须看起来很美的元素,是城市管理者不断追寻的,然而在光鲜背后,城市管理亏欠了太多,在垃圾处理上,缺乏足够的重视与科学规划。在此问题上,需要管理者敢于“掏粪”——毫不回避地直面垃圾围城,不因其不光彩而羞于或怠于治理。
解开垃圾围城的困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管理者和公众的共同坚持。不能等到不同城市的垃圾围城景象被拍下来,出现在各个新闻网站的显要位置时,才想起来要行动,而等到新闻淡化,重视程度也跟着淡化。比垃圾围城更可怕的是,管理像简单掩埋垃圾那样将自身埋起来,不想也不敢去“掏粪”。
实现垃圾分类责任可溯
禾刀
提高垃圾回收率的前提是提高垃圾的分类,这涉及每个垃圾制造者。发达国家的先行试验摸索,理应是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日本的垃圾回收处理能力在世界上也算是首屈一指的,这种能力实际上全赖那些看似十分繁琐的机制。一些刚到日本的留学生发现,在办理临时居住证的同时,“同时领到一套垃圾分类投放材料,垃圾分成哪些种类,怎么投放,都得回去仔细看”。如果谁想投机取巧,企图蒙混过关,往往很难逃过垃圾回收公司的“火眼”,甚而被邻居视为没有道德而被不屑。而在美国,如果不对垃圾分类,要么可能被邻居举报,要么会被垃圾公司调查,甚而被施以罚款式的严厉惩戒。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进公众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这些国家特别注重从产品设计、生产、购买和使用环节入手,减少垃圾产量或毒性。
可见,垃圾回收处理能力越高的国家,其公民责任意识愈明确。从这层意义上讲,实现垃圾分类责任的可溯性,理应成为垃圾分类文明的重要建设方向。
绿色生活减量排放
刘鹏
“垃圾围城”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扩张,垃圾排量越来越大,比如北京每年垃圾量以8%的速度增长;二是垃圾处理能力低,比如北京每日产生垃圾1.84万吨,但垃圾处理能力只有约1.03万吨。那么很明显,解决“垃圾围城”危机,“突出”“垃圾包围圈”,就需要从降低垃圾排量和增加垃圾处理能力两个方面同时入手。
一是逐步减少一些一次性物品或包装的使用,特别是不能回收利用的一次性物品或包装,开发可以循环利用的环保性材料用以代替。比如要逐步减少或禁止一次性筷子、碗、纸杯,一次性塑料袋等物品,鼓励使用消毒碗筷、玻璃杯、瓷杯,以及环保购物袋等可以循环使用的而物品;二是要坚决禁止过度包装,鼓励简单包装;三是要提倡简单生活,杜绝过度消耗与浪费;四是要培养人们形成垃圾分类处理习惯,改变以往不论什么垃圾一古脑一扔了之的垃圾处理方式。
须解垃圾焚烧之困
杨国栋
我国人多地少,如果以填埋方式处理垃圾,不仅会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也会对周边环境和公众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如村后有座垃圾山的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远丰村,这个400余人的村庄在10年间竟有12人因患癌症死亡,被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媒体冠以“癌症村”的称号。
实际上,我国目前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燃烧后每立方米空气二恶英的含量不超过0.1纳克,符合欧盟的环保标准,对公众健康并无损害。公众的担心,多数都是因为不了解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且因垃圾填埋场给人留下的负面印象,才会激烈反对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选址也要在照顾公众情绪的情况下提前规划。尽量选择周边人口较少的地区建设垃圾焚烧厂,才是减少反对阻力的关键。其实,垃圾焚烧厂最好的邻居是火葬场,这不仅是因为两者都不受人待见,结伴而居也不会相互嫌弃,还因为两者同样使用焚烧设备,在烟气排放控制上可以共用或使用相同环保设备,以达到节省投资、提高处理效率的目的。
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普嘉
垃圾围城是种城市病,每个城市都存在,昆明也不例外,据统计2011年昆明主城每天产生的垃圾就达5100余吨。好在,昆明积极应对,首先拿城市建筑垃圾开刀,使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早在2009年,昆明就提出对建筑垃圾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化处理的要求,2010年出台《昆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办法》,全市建筑垃圾实现100%处置,资源利用率达95%以上。
垃圾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成了砖头,这是一个解决垃圾围城的思路——循环利用。对于不可避免和已经产生的废弃物,以无害化方式最大程度地循环利用;若无法回收利用的垃圾,就要采取合理的与环境相容的处置方式。当垃圾分成了可回收利用与不可回收利,这样一来,城市垃圾最根本的出路是实现垃圾从源头分类,提高回收利用的效率。从家庭、单位、医院、商场和集贸市场等垃圾产生源头上进行城市垃圾分类收集,
可按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有机垃圾等5类进行分类。电池体积小危害大, 实行单独收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