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朔
在我们已经习惯了用电脑“写字”的时代,绝大多数高校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用电脑打印出来的,而陕西师范大学却回归传统,由学校的老教授用毛笔,一笔一画地给学生填写录取通知书。这饱蘸浓墨、别出心裁的录取通知书,也成了近日网友热议的话题。(7月16日《华商报》)
这些年,为了招生、为了宣传自身形象,各大高校可谓绞尽脑汁。从复旦带手绘地图的录取通知书到“人大女神”,从“最萌录取通知书”到如今的“毛笔字录取通知书”,我们很难说这些跟招生、宣传高校形象关系不大,但在这些“比拼”之中,“毛笔字录取通知书”带来的回归价值、怀旧意味,无疑让这份通知书更具魅力——不仅散发着墨香味,也留下了不少人文思绪。
一纸“毛笔字通知书”,瞬间激起了我们过往的回忆,触动着我们的怀旧共鸣。那些年,我们也曾用毛笔“挥毫”过,也曾对书法文化痴迷过……只不过,现实逐渐消弭了我们的美好幻想。随着电脑和打印机的普及;随着文具的不断发展——手写的录取通知书,早已被打印的通知书所取代;我们也不再用毛笔写字,取而代之的是签字笔、圆珠笔。科技的发展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依赖与关怀。
著名书法家毛国典曾经说过:“弘扬书法国粹,除了家长、培训机构的引导外,学校教育责无旁贷。”诚如斯言,要想保护好书法,学校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更何况,于大学而言,其不能每天数着自己出了多少富豪,又出了多少大官,在完全庸俗化的世界里,大学还应有一些底线的坚持,如对国粹的发扬,对大学精神的传承。毕竟,承担使人有力,承担也会使大学文化像榕树一般枝繁叶茂,继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无论陕西师范大学这“毛笔字通知书”是误打误撞还是有预谋的,都无法否认这是不错的“大学形象宣传片”。当一件东西离你而去时,你才会意识到它的珍贵。“毛笔字录取书”之所以能引发热议,被网友竞争追捧,就在于毛笔与书法与我们的确渐行渐远,当我们意识到可能要失去它们时,不舍的情绪、怀旧的情结,自然而然就涌上来了。
梁漱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里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活东西,不是摆在那里的死东西。”这传达的意味便是,文化是需要传承的、接力的,只有生生不息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在这个新闻中,我们看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写毛笔字通知书的人,最小的都已59岁,最大的更是已经80岁,这无疑传达出一个理念,即书法艺术的传承,也是摆在眼下的难题。自然,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那便是这“毛笔字通知书”传达出保护国粹的理念,不然,有些传统的文化,很可能走进“历史的尘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