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川
20日21时,伴随着一声巨响,5名刚下晚班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工厂大门的深圳市伟群精密机械制品发展有限公司的员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丧命于突如其来的路面塌陷形成的深坑之中。对于事故,代表深圳市官方发言的横岗街道办副主任于致昀认为“肯定是天灾”。(新华社5月23日)
“肯定是天灾”,如此不容置喙,言之凿凿,对得起那5名无辜的冤魂吗?天灾还是人祸?起码应该先调查再说。在没有权威调查结果公布之前,如此轻佻的结论,既是对遇难者的亵渎,也是对大众智商的羞辱。
其实,所谓的“肯定是天灾”,并无新意,更像是“天气是临时工”的翻版。具体到深圳这次地陷事件,有一种说法是,事发地的地下分布有排水箱涵,而箱涵为“90年代初兴建,建设标准低,年久老化”。姑且认为确属老化,但“地下基础工程本该是百年大计”,怎么会短短20多年就“年久老化”?有关部门有没有进行日常巡查监控?为何没有发现老化问题?城市中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安全隐患?如此种种,岂一个轻描淡写的“肯定是天灾”所能蒙混过关的?
“肯定是天灾”,背后汹涌的是一种卸责的思维。有媒体统计显示,尽管多地连发马路塌陷致伤致死事件,但无人被追责。很显然,不能把所有的塌陷事故原因都归于“天灾”,有的明明属于人祸,仍不追责,显然就是姑息,也难以提高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有学者建议,应建立起更为清晰的市政设施责任机制,相关道路、线路的产权单位应对地面及地下附属物经常性检查检测,形成制度,责任到人。只有建立明确的责任制,相关责任人才无法推卸责任;只有加大问责力度,马路才能少一些陷阱,公众才能多一些安全。
“肯定是天灾”,这是权力的傲慢,也是冷血的推诿,谁越想卸责,就越要彻查谁,并严格依法问责。有人说,世上最安心莫过于脚踏实地,谁来告诉公众:我们的“脚底下”究竟是实是虚、是安是危?是的,步步惊心已经引发人人自危。别让活着成了一种侥幸的事情,更别让走路死一再发生而无人被追责。职能部门有责任为行人提供安全的出行环境,这绝不是过分的要求。
朱慧卿 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