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昌发
5月19日,国家旅游局首次发布《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报告称,从主观上来看,中国国民旅游休闲的愿望还不够强烈,在所有32类休闲活动中,中国国民更多选择家庭式大众化休闲活动,如看电视、聚会逛街、读书看报、上网休闲等。(中新网5月20日)
弗洛伊德的快乐主义理论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不断地追求快乐而回避痛苦。依此推断,旅游休闲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它能让人在游览山水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而国家旅游局的这份报告却得出一个“有悖人性”的结论:中国人旅游休闲的愿望不强烈。
究竟是中国人天性特别,普遍生来就喜欢埋头苦干,对旅游不感兴趣,还是国人的旅游愿望原本很强烈,只是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导致“被不强烈”了呢?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作为问题的答案吧!进一步分析,国民旅游休闲愿望“被不强烈”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点。
一是“有钱时没时间”。诚然,现如今不少国民都能承担一定的旅游支出,但休闲与工作的对立从根本上决定了旅游需要时间成本。去年10月,美国CNN发布全球带薪休假时间长短的排行榜,中国以21天居末——实际上,很多单位连法定节假日都保障不了,遑论带薪年假。这一点,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亦曾坦承:“带薪休假目前的落实情况还不理想。”
二是“有时间时没钱”。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对于很多囊中羞涩的国民来说仍是一种奢望。尤其是在交通成本偏高、门票经济繁荣、宰客现象频出的当下,人们在选择外出旅游前,不得不好好掂量一下荷包,毕竟,玩完后还得回来过日子,还得操心衣食、养老、住房等基本生存问题。如此一来,消费文化相对保守的中国人,即便有了时间,也更多地选择看电视、逛街。
第三种情况是“没钱也没时间”。事实上,这类国民并非少数,大量蚁族、鼠族乃至工薪阶层,本已被就业、住房等压得“暮气沉沉”,根本就没有旅游休闲的资本,就算旅游愿望再强烈,也只能无奈地藏于心底。
面对“中国国民旅游休闲的愿望不强烈”这个结论,想必很多人会感到无奈且心酸,毕竟旅游不是说有一颗想走就走的勇敢的心就行了的,人们很少出去玩,远非因为人们不想出去玩这么简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