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海
   
5月12日,一海轮途经南京长江大桥时意外沉没。网传仪征“自来水厂取水口附近一艘装满原油的船翻掉了,导致水源污染”。当日,仪征市政府回应,仪征市自来水取水口目前未发现异常,有关部门将24小时密集监测,请广大市民放心。(5月13日中国新闻网)
   
“真理还未穿上鞋子,谎言已经跑遍世界”,很多时候,谣言的传播的确比真相更快。市民由于担心巨轮沉没污染水源,从而引起恐慌,这其实并不意外。
   
此时,只要真相能够及时跟进,谣言就会不攻自破。从某种意义上讲,“全城抢水”只不过是一次小测验,是在考验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对水平。
   
其实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进步非常明显。从日本福岛核泄漏之后对抢购碘盐的处理,到前些日对抢购板蓝根的应对,有关部门就做得非常到位,既稳定了公众情绪,又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老百姓也在一次又一次的事实面前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
   
当然,我们现在还缺少制度化的保障,让公众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不受谣言的困扰。在这方面,英国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该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要在第一时间准确发布信息。2000年实行的《信息自由法》更是明确,在政府接到突发事件消息20分钟内,就要向媒体发布第一次新闻。公众只需要听广播就能得到所需信息和必要的指导。
   
如果我们也有这样的机制,老百姓在发生撞桥事故之后就会等待政府方面的信息,这样传言也就失去了传播的土壤,也就不会有后来“全城抢水”的风潮。我们应该在突发事件面前和谣言争时间、抢速度,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以期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全城抢水”是坏事,也是好事,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提醒当地政府部门,在这次事故中对居民生活的关心慢了半拍,也提醒我们的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做出详细的规定,让处理每一次突发事件时地方政府都有章可循,老百姓都心里有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