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快评)“万人坑”遗址变楼盘不妨借鉴南京经验
(2013-04-10 00:42:46)
					
											标签:
																				
                            杂谈 | 
					
			吴江
   
1940年至1945年,侵华日军在山东济南留下一座“万人坑”,中日建交后陆续有日本老兵来中国祭拜当年被杀戮的遇害者。1952年,济南市试验机厂兴建,“万人坑”遗址被划入厂区。但如今,济南试验机厂被兼并,“万人坑”遗址土地将要被开发成商业住宅,开发商因纪念碑太碍眼派人把碑清走,日本老兵很可能再无机会祭拜“万人坑”。(《济南时报》4月9日)
   
在“万人坑”遗址上建楼盘,乍听起来很难让人接受,甚至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如果仅仅是感情用事,只停留于道德层面的评判,却颇显空泛乏力。
   
命运缘于身世。君不见,“万人坑”遗址早先划拨为企业用地,几年前又改成了商住用地,换言之,这个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遗址并未被列入文物保护的范畴,最终难逃“在商言商”的宿命,也就并不意外了。而按照目前的规划,“万人坑”遗址会建成住宅,沿街有门头房,一楼、二楼会建成商店,其他都是高层建筑。假如保留“万人坑”遗址纪念石碑,会不会影响商业计划,甚至吓跑客户,这样的担忧似乎也并不多余。于是,时移势易,在商业开发面前显得“不合时宜”的纪念碑悄然失踪,也不难预期。某种意义上说,从土地规划及其权益归属来看,“万人坑”遗址变身楼盘,没有太多可以挑剔的地方。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那么,要想不遗忘历史,是否就一定要将“万人坑”遗址列为商业开发的禁区呢?真若如此的话,历史上遭遇过大屠杀的城市,恐怕都要因为过往的血色,而根本无法完成城市化开发进程。以南京为例,作为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有着最惨烈血泪史的城市,大屠杀无疑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那么,南京又是如何在城市建设与纪念血泪历史之间寻求平衡的呢?
   
除了众所周知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那段历史最集中的祭奠与展示,南京更在城内包括北极阁、燕子矶等16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遗址树立遇难同胞纪念碑。无论城市如何发展,土地如何流转和开发,甚至纪念馆和纪念碑周围成为新的城市商业中心、休闲公园,这些纪念碑都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修缮。每年清明时节,以及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纪念日,这些地方都成为市民自发祭奠之处。
   
一方面,无需全址保护,释放了城市开发所需的必要空间;而另一方面,保留占地不多的纪念碑,则让城市保有对历史的尊重,更让对遇难者的纪念有了依托。至于遇难者纪念碑会否影响周边的土地价格与商业利益,至少从南京的例子来看,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说这些纪念碑大多位于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丝毫无损于周边商住物业的价值,即便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周边,如今也成了繁华的城市商业中心。
   
可见,“万人坑”遗址与商业开发,的确不必非此即彼地对立起来。如何在保护遗址与商业开发之间寻求平衡,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前提下满足土地开发之需,当地政府及开发商尚需更多的责任、智慧与担当。							
		                     
						
		
		
		
		
		后一篇:(新闻漫评)嫌贫爱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