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劲松
2010年,“北漂”青年戴海飞因难以承受北京的租房价格,花6千多元用竹子给自己搭建了一个蛋形蜗居。他也因此被称为“蛋居”小伙。2012年,在北京工作的他,在河北燕郊贷款买了一套房子,还贷需要30年。他给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写了一封信:你29岁的时候,那所房子就真正属于我们了。(《新京报》3月5日)
两年前,戴海飞接受采访时说,打工的父母想存钱给他买房子,“他们不知道以他们的工资水平,在北京买套房需要工作两三百年。”现在,他在河北的燕郊买上了一套“北京”的房子。相较以前,他毕竟从“欲做房奴而不得”低头迈进了“做稳了房奴”的行列。可是,这也正是戴海飞最为艰难的时刻:“当我写这封信时,其实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入不敷出了。妈妈为了照顾你,辞掉了工作。我每月工资6000多元,还完房贷连房租都不够……”
这当然不是一个所谓的励志故事。在信中,戴海飞这样对孩子说:“到时候(再过29年),你也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了。多么希望,到那个时候,人人都有良好的居所,你每天谈论的是生活,是艺术,是爱情,而不是像我一样,像我们这代人一样,为了房子,放弃梦想,放弃生活。愿房子不再是奢侈的牢笼。起码,希望你不会因为房子而忧虑。”
不会因为房子而忧虑,不会为了房子而放弃梦想,这其实是戴海飞心中的梦,是戴海飞给孩子描绘的未来的梦。在戴海飞这个有代表性的个体身上,在戴海飞写给孩子的信里,有多少人感受到了那个想去除的胸中块垒?
眼下正值春暖花开。有多少人想面朝大海,谈谈生活,谈谈艺术与爱情。二十多年前,诗人海子就用朴素明朗的语言,描述了尘世间清新可爱、充满生机活力的幸福生活,他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是,海子满怀欣悦地“面朝大海”的时候,还是先提到了“我有一所房子”。
幸福生活就这样被一所房子压抑。别怪丈母娘成房价的推手,也别怪刚需一词太伤感情,谁不需要一间可避风遮雨的所在?在“家”字的象形定义里,一间房屋是人类最稳定的保障之物。
不只是许多年轻人为一套房子而如蚁族一般辛劳奔波。两会期间,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我头发都白了,一半为了房价。不能不承认,这些年政府为了调控房价一直在努力,可是,“戴海飞们”的感伤与忧虑却没有减少。戴海飞的信,把房子比喻成圈禁理想的牢笼。
谁给“蛋居”小伙的孩子无忧的未来?换句话说,谁给我们的孩子无忧的未来?让他们的生活回归本真,生活就是生活,就是可以有更多时间谈谈艺术,谈谈爱情,而不会为一套房子透支青春、放弃梦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