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关注)权力当在周口平坟事件中汲取深刻教训

(2013-02-21 01:17:48)
标签:

杂谈

王传涛

 

    颇受争议的河南周口平坟历时数月,200余万坟头被平掉。可如今,至少半数被平掉的坟墓一夜间被圆起。国家出台新规,2013年起民政部门不能再强制平坟,一夜之间恢复的百万座坟墓,成为摆在周口市政府面前的一块烫手山芋。(《钱江晚报》1月20日)
    热闹了快一年的周口平坟运动,终于在遭遇到强大的民意反弹和猛烈的媒体质疑之后回归了平静。经过了复杂而曲折的各方博弈,权力的一意孤行最终还是败在了民俗、民情和民意面前。之前当地政府宣扬的平坟复耕、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等崇高意义,都在这一刻化为乌有。
    在周口市太康县某村庄“两小时圆起160座坟”的汹涌民意面前,我们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整个事件过程当地政府与民众的得与失,却也发现,这样一场“瞎折腾”倒也并非全是坏事。无论是迫于舆论的压力,还是迫于当地村民的抵抗,抑或是迫于国家出台的新规,对于周口市政府以及其他地方的政府和官员而言,周口平坟运动的失败都是一次难得的反面案例,权力应当从中汲取一些深刻且宝贵的教训。
    一者,民俗民情虽然只是“软文化”,但也具有不容否定的正当性。河南周口地处中原,几千年来形成的宗族观念与民俗民情,有着强大的根系,根植于中原农村每个村民的内心深处。而“周口平坟”这一用政府红头文件强力推行的举措,虽然貌似有着移风易俗、增加耕地面积等一些正当理由,但在几千年的民俗人情面前,如果不是靠强权,基本没有战斗力。这个道理和过年禁放鞭炮一样,权力可以提倡文明过年、过绿色年、过环保年,政府机关也可以做到不放“开门炮”,但不能用行政命令要求全国人民都不能放鞭炮。
    二者,民意必须要听取,民心必须得到尊重。平坟运动的歌儿唱得再好,如果绕开了民心和民意,也只是个不靠谱的高调。现代社会治理,最忌讳的就是不把民意当回事。而在周口平坟事件始末,我们几乎没有看到当地政府深入到基层听取民意。这样的做法,从一开始便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三者,权力行事,要少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平坟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当地百姓其实心知肚明。恢复耕地当然是好事,可是,当地政府一边在城市周边大肆卖地,大搞房地产经济,一边却拿老百姓的祖坟开刀,这里面的生意经,百姓并非看不懂。人人皆知土地是个好东西,所谓“平坟复耕是很难与“土地财政”撇清瓜葛的,当下的百姓并非古代的愚民,政府的小算盘一旦被公之于众,平坟的正当性便无从谈起。
    行政权力并非万能到可以摆平一切,如果不管不顾,无视民心民意和民俗民情,则难免会遭遇“拳头打在棉花上”的结果。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权力想干预就能干预的,再强硬的行政权力,如果不懂得尊重公众的情感和利益,最终的结果只会一败涂地。


跟帖

 

    无须威逼、无须利诱,一夜之间,村民复坟百万座,这才叫事实胜于雄辩。当初当地政府宣称村民“自愿平坟”,在舆论质疑最猛烈的时候,亦有相关“调查”显示52.4%当地民众赞成平坟,这算不算新时期的“指鹿为马”?历史一再证明,被粉饰的民意,即便妆容再是精巧,也总有粉落色散的一日。真相也许未必那么美好,却总比扯直嗓子的诡辩让人轻松。(邓海建)

 

    殡葬是人类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见证,坟墓是宗族文化、家园文化、乡土文化的载体。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中国人对祖先崇拜是最基本最合理的宗教。”《老子》第十六章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虽然我们当下的发展需要节约更多土地资源,但一定要考虑到民族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在现代发展和传统继承之间找到结合点、均衡点。(耿银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