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涛
国务院常务会议6日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4.5万名研究生。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将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标准博士生不低于10000元、硕士生不低于6000元。(新华网2月7日)
政策影响权利,权利影响生活。许多大学生网友在看到这样的新闻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本来想考研或读研的,这样的政策一出,还是决定不去考虑上研究生的事了。
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每年8000元或10000万元的学费,会成为巨大的负担。而在教育投资达GDP4%的目标已经实现的情况下,这样的政策也让很多人不理解。
高学历教育,是一块敲门砖。越是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个敲门砖的作用就越发明显——不能“拼爹”,只能“拼学历”。可是,研究生的自费政策,无异于抬高了研究生教育的门槛,抬高了贫困人口向上流动的经济成本。
但是,研究生全部纳入自费,在笔者看来,虽然在短期之内可以对一些家庭构成经济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研究生自费是大势所趋,这一趋势需要多个角度来解读。
一者,研究生教育非义务教育,在理论上说,它是一种“精英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以及幼儿园教育等“大众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样讲,免费的研究生教育因为受众较小而成为“少数人的福利”。而政府和国家站在公共利益的层面上,更应该在中小学包括幼儿园阶段体现其“义务”。研究生不再免费,可以将更多的教育资金节省下来,用到真正体现“义务”的方面。
二者,完全的公费,并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研究潜能”。无须讳言的是,当下研究生教育体制之下,无论在读研究生搞不搞学术研究,搞得如何,都基本会如期毕业。这样的研究生培养,和本科教育没有质的区别。研究生全部自费之后,取得奖学金或是助学金,便可以成为研究生努力的目标,竞争意识自然会被激发出来。我们能够理解那些感觉“拼不起学历”的人的苦衷,但对于那些在学术上还有研究精神的学生而言,这又并非完全是坏事——如果有真本事,那就用学术研究成果来为自己争取更多权利吧。
研究生收费教育改革,从全部公费到部分自费再到全部自费,每一个步骤都存在争议。但是,笔者要说的是,任何一项制度,在所有人面前,都有公平性的一面。如果研究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发放得合理,则对全部自费就不需要一味批判和否定。研究生教育,仍然是那块不变的敲门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