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末话题   南方集中供暖

(2013-01-12 00:50:07)
标签:

杂谈

    今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创近28年来最低。每到冬天,南方集中供暖的呼声便高涨起来,今年尤甚。地虽分南北,人并无不同,为何北方人家有暖气,时时如春,政府还有补贴;南方人就得忍着、或者自己想办法?《人民日报》记者在南方主要城市的实地调查显示,政府大楼的温度普遍达到20℃左右,而无采暖的普通市民家温度只有5℃甚至2℃。(1月8日《人民日报》)


   
    与民同冷是讨论的前提
   
    此飞
   
    此前,某专家曾明确表示反对南方集中供暖,称南方人习惯湿冷,突然供暖会不适应。此话一出,掀起轩然大波,遭到网友披头盖脸地一番斥责。现在看来,也许我们都过于冲动了,没有深度体会专家的用心良苦。《长沙晚报》的报道称,早在2002年以前,长沙就有一些小区已经有供暖设备。最早一批采用集中供暖的小区多为政府机关和效益好的事业单位的住宅小区。当公众还在为“南方集中供暖”这一新鲜事物而争执不休的时候,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住宅小区早在10年前就已经实行了,当普通家庭还在为最冷冬天而一愁莫展之时,政府大楼内的温度已经数倍于寻常百姓家,这是在探索“集中供暖”的可行性,是在为人民群众充当“小白鼠”吗?公众还想问一句:身体状况可安好?有没有哪里不适?
    关于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目前讨论的非常热闹,各色人等都在发表看法。大体来说分为两种态度鲜明的观点:一种是以普通民众为代表的支持派,理由是南方城市的冬季也很冷,并且南方特有的湿冷比北方的冷更让人难以忍受。另一种是以政府和专家为代表的反对派,认为南方冬天时间短,集中供暖成本高,利用率低。有没有道理?都有道理,除了“不适应”一说。但是显而易见,这种各说各话的讨论其实没什么价值,哪怕再讨论个三五年也不达成共识,更不可能有结果。
    问题出在哪?出在立场上。不同阶层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说话,代表的都是各自的利益诉求,本质上说的就不是同一件事,自然鸡同鸭讲。坐在20度的办公室里的政府官员和住在集中供暖的小区里的公务员们,哪能懂得生活在室内温度只有5度的普通百姓的感受呢?而普通百姓又哪能有官员们的淡定和从容呢?这个道理,就像高富帅和一个矮穷挫讨论奢侈品一样,除了制造更深的误会和更尖锐的对立,没有别的。
    唯一个办法就是让大家站在同一种立场,代表同一种利益诉求。让政府官员与普通民众同冷,才是讨论南方集中供暖的必要前提。把政府大楼内的空调全部停机,把公务员小区的供暖设备全部停掉,再来看看集中供暖是否有可行性,是不是还有那么多的顾虑和困难。如果到时政府部门和专家们还坚持原来的观点,那么自然有公信力。为了让顽固而愚蠢的民众彻底信服,也为了政府部门自身的形象,请政府部门与民同冷,共度寒冬!
   
   
    或可借助市场力量解决
   
   
    丁洪峰
   
    成本是供暖所永远无法绕开的槛,若跟北方一样集中集体供暖,财政负担很重,普通民众也免不了承担相当的成本费用。从现实尝试看,有的“尝鲜”的小区在供暖之后又停暖,只有条件很好的机关小区、高档社区才具备持续供暖的条件。而从使用效率上看,北方供暖时间也要远远长于南方,于是设施的浪费不可忽视。
    在笔者看来,南方供暖或可交给市场来解决,毕竟,寒冷或说供暖也是一种“商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高档小区竟把供暖当卖点。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满足不同群体人群的供暖需求,宽裕的人们可以选择小区集中供暖,或者适合南方取暖的高档壁炉等,条件差些的人也有更多选择。这样供暖既不至于增加收入较低者的负担,也不会影响宽裕人群的尝试原则,财政上也不会承担过大的压力,避免大规模供暖设施建设带来的浪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当甩手掌柜,忽视在南方供暖问题上的责任。这责任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投资南方供暖市场,为企业提供相关便利条件,比如跨区域供暖的协调、税收优惠等,二是强化节能监管,加大节能改造力度,大力宣传节能,引导节能消费,推进节能设施建设与现有设施的改造,让房屋等设施更加保温,大力降低地区市场化供暖可能带来的能源资源浪费,三是对贫困人群和偏远山区的孩子等提供必要的取暖福利或补助,让他们自己选择供暖方式,度过一个温暖些的冬天。
   

    破冰中的多元选择
   
    严辉文
   
    南方寒冷的特点是湿冷,而且今年气象记录显示,南方多地比之往年更加寒冷,于是集中供暖这个沉积已久的话题,在寒冷中再次大热。不过,南方比北方寒冷的时间毕竟较短,寒冷的程度毕竟要弱,因而大规模推广集中供暖,又需要有更审慎的考量,更多元的选择。
    假定一个城市或者其中的一个区域具备集中供暖的条件,就不妨移植北方集中供暖模式。比如笔者所居住的地方,建有一座华中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过去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热能纯粹是无效排放了,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对于环境也是一种极大的破坏。这样一个后天营造的好热源原本就存在,如果稍加利用,给邻近的城区提供集中供暖,应该是较为便利的。除了后天再造的热源外,南方还有一些地方地热等资源也很丰富,都可以为城市集中供暖提供支持。
    如果没有便利的热源,一味移植北方集中供暖模式,恐怕未必合算。毕竟集中供暖工程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必然给脆弱的环境生态带来不利影响。虽然如今的气候常有不确定性,但是地球变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一般说来,南方寒冷的天气较短,即使是最冷的日子,给点阳光就灿烂,寒冷的感觉就会消失。还有,南方房屋较高通风性能较好,建筑设计中从来就缺乏供暖方面的细节考虑,这些都可能使集中供暖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大打折扣。
    鉴于这样的种种情形,在完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大规模投入集中供暖工程,反倒不如在需要供暖的情形之下,将供暖工程的刚性投入省下,在加强民生能源调度的同时,直接给居民发放寒冷补帖。一旦享受了政府补帖的阳光,寒冷的日子也将倍感温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