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事快评)教育投入4%该如何理解

(2013-01-02 23:56:10)
标签:

杂谈

水易寒

    4%,这个牵动中国19年的数字,在2011年向前迈进了扎实的一步。来自教育部的消息说,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93%,比上年的3.65%增加了0.28个百分点,这是历史上最接近4%的一次。(1月1日《中国青年报》)
    4%,这是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8条明确提出的: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19年来,4%,就像摆在教育界面前的一个硬杠杠,颇有一种数字崇拜的味道。但是,很多人对教育经费占GDP4%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
    实际上,教育经费占GDP的4%这个指标,只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目前世界平均水平已达到4.5%,发达国家平均在5.5%,我国相比差距明显。另外,我国在教育领域历年“欠账”较多,仅从2000年到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年累计“欠账”已达16843亿元。即使达到4%甚至更高的目标,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仍然难言充足。
    其次,4%只是用来衡量国家教育水平的指标,并非各个地区普遍适用。比如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把孩子送到国外念书已成为一种风尚,加之教育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力量和教师收入水平本来就高,教育经费其实用不了4%,多余出来的资金就可能被滥用。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要盖教学楼,要修孩子上学的道路、桥梁,聘请教师,落实营养餐、校车等,要想拉平与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即使教育经费占到GDP的4%,甚至10%以上,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这就要求国家要从宏观层面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在经费安排上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向义务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逐步实现教育权利均等化。
    第三,比4%目标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教育经费提高了,钱多了,伸手切蛋糕的自然也多。有限的教育经费必须花到该花的地方,不能被拿去盖办公楼、出国旅游、买车买房,这需要建立严格的教育经费使用和监管制度。比如广州市政府部门今年公布了2011年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结果教育局出国经费增支了261万、接待费增支了129万元。还有,各地教育局的办公大楼都很气派,但是哪个教育局局长敢担保辖区没有失学儿童?教育局局长的午餐和学生的午餐敢端出来比一比吗?可以看出,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距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目标还很远。
    4%,这个快要摸到的数字只是看上去很提神,要夯实它,超越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