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末话题   最丑雕塑

(2012-12-22 00:45:49)
标签:

杂谈

    历时3个多月,总投票数近500万……由网友投票评选出的全国十大丑陋雕塑正式出炉,武汉“生命”雕塑居十大丑陋雕塑榜首,重庆“章子怡沐浴像”上榜。这场评选于今年8月底启动。截至12月15日,主办方总共收到投票4983916个,最终评选出网络票数最高的前十名。(中国经济网12月20日)

    请“十丑雕塑”的作者给公众上一课
   
    傩送
   
    网评“十大丑陋雕塑”出炉,有些入围“十丑”的作者很生气。比如重庆“记忆山城”的作者,重庆大学美术博物馆副馆长、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郭选昌先生,就强烈表示不解和抗议,他认为这个评选没有对雕塑作品进行一个辅助说明,仅提供一个选项让网友来投票,很不公平,他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郭选昌先生太较真了。艺术作品的“美丑”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十大丑陋”一看就不是个专业评选,网络时代娱乐一下大众而已。网友说你丑你就受不了,这是把网友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自己放在一个水平线上,太低估自己了。
    依本人所见,“十丑”之中有些作品并不丑,比如说排名榜首的武汉“生命”雕塑就很有味道,可能有些市民觉得那堆乱七八糟的枯枝实在太难看,我反而觉得这种凌乱和纠结恰好表现了人类的生存状态,而枯枝上的鸟蛋则是纠结中孕育的希望。再比如昆明美辰百货门前的“灵魂出窍”,这一排鬼影似的空荡荡的红袍依我看寓意就很深刻,摆放得也很是地方:我们在商场里盯着华服美饰两眼放光时,是否已被这个物化的世界夺走了灵魂?
    “十丑”中有些作品就不敢恭维,像重庆永川的“章子怡沐浴”,江西赣州的“十龙聚龟”,实在是恶俗。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本人太缺少艺术细胞,不明白作者的构思和深意,只好焚琴煮鹤。这样的“杰出”作品,实在不该摆出来让我这种没什么艺术品位的人看见。
    有网友说“脱离大众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本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艺术有自己的创作规律,不能一味迎合公众。但问题是城市雕塑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雕塑作品还是有区别,既然将它置于大庭广众,它就变成了公共艺术作品,而不能是艺术界小圈子里的自我意淫。公众审美和艺术家审美从来都有差距,本人以为城市雕塑的一大功能就是提升公众的审美情趣,而现在显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审美”变成了“审丑”。
    那些因入围“十丑”而喊冤的作者,是不是应该站出来给公众上一课,讲讲自己的艺术构思?本人觉得这是一个艺术家给公众普及雕塑艺术知识的好机会,也是“十丑”评选的最大意义所在。这不是过分的要求——你的作品出现在城市广场,是花了纳税人的钱的,想必艺术家们的腰包也因此变鼓了,总不能让纳税人花钱买恶心吧。
   
    对艺术作品不妨宽容些

    此飞
       
    历时3个多月,总投票数近500万——这个数据一方面说明,此次评选活动是客观、公正且开放的,具有相当的民意基础,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参与者的水平其实是参差不平的,这更像是一次娱乐活动而非严肃的艺术作品评选活动。作为公共建筑,公众当然有评头论足的权利,但如果我们承认评价艺术作品是有专业门槛的,并非人人都有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和素养,那么我们就得承认,这次活动评选出来的“全国最丑十大雕塑”充其量只代表了参评者个人的主观评价,而非对这些雕塑作品最终的艺术评判。
    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创作,不像是政府财政预算,花多花少一目了然,免不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很正常。事实上,就算是专业的鉴赏家眼里,对一件艺术作品的评价也往往很难达成一致。历史上许多堪称伟大的艺术作品,其实都存在着极大的争议,有人爱得要死,有人不屑一顾,争议本身就是艺术作品的魅力之一。
    某种意义上说,单纯地用美丑来评价艺术作品,未必失之浅薄和粗暴。谁也无法给艺术作品的美丑下一个定义,因为艺术作品不仅有直观上的视觉呈现,更应有思想的承载。过于单向度的评价尺度,不仅有悖于艺术创作的规律,事实上也预设了一个价值陷阱。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一次性的表达,“拒绝平庸”是其天性,因此难免追求前卫乃至标新立异,在创作上难免运用一些象征、夸张的手法,从而为普通公众所无法理解,甚至为公众所误解。譬如此次评选中排名第八的郑州中原福塔前石雕,网友反映这尊雕像的动作太过“流氓”,而设计者的本意其实是“小猪在给妈妈捶背”。如此创意见仁见智,但不能不说,很多时候,公众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不过是建立在自我臆想的基础上。
    并非为这些上榜的“最丑雕塑”辩护。就个人的观感而言,我对这些上榜的作品也确实不敢恭维。但我更认为,对待艺术作品不妨宽容些。公众有评价艺术作品的权利,艺术家也有独立创作的权利,这种独立性无疑是建立在宽容的社会和舆论氛围上的。一件雕塑作品摆在城市的一角,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和赞美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这决不意味多数人的审美态度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标准,更不意味着艺术家迫于某种舆论压力去创作迎合公众喜好和品味的作品。
   
   
    “丑陋雕塑”是怎样诞生的
   
    孙维国
   
   
  在我看来,十大丑陋雕塑评选的意义不在这些雕塑有多丑陋,而在评选本身。历时3个多月,总投票数近500万,这些数据指向两个字:民意。十大丑陋雕塑不是某一个专家、学者评选的,也不是某个部门评选的,而是广大网民投票产生的。网民虽然注册于网络,但背后对应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由此从某种角度说可言,网民就是公民,网民的意见就是民意。
    在我看来,十大丑陋雕塑评选的意义不在这些雕塑有多丑陋,而在评选本身。十大丑陋雕塑评选凸显的正是民意。雕塑是城市的形象,丑陋雕塑于城市形象而言,显然并不光彩。虽然每个人对雕塑的审美观不一,但其中的主流价值观是相一致的。就是说,一件雕塑作品,一个人说其丑陋,或许只能表明审美观上的分歧,但十个人、一百个人、成千上万人说其丑陋,那这件雕塑便确实是丑陋的,至少,其表现意义不符合多数人的审美价值观。也由此,十大丑陋雕塑评选结果,反映了网民对这些雕塑丑陋的集体认同,上榜十大丑陋雕塑可谓名至实归。
      由此我想,如果这些被网民评选的丑陋雕塑,在其设计、制作等过程中,提前征求民意,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平台,多问问民众对其有何意见和建议,集聚民智,直到民众满意,再付诸实施。雕塑设计的瑕疵、乃至丑陋就会得到及时纠正,今天,也就不会被网民评为“丑陋雕塑”。
      遗憾的是,能够自觉对城市雕塑征求民意的少之又少,在哪里建一座雕塑?建一座什么样的雕塑?往往只是由“少数人说了算”。所以,现实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作为城市一员,某天早晨起来,突然发现有一座雕塑立在城市某处,惊讶之余,背后是对此一无所知。那些“丑陋雕塑”就是这样一个个诞生的。至此,如何避免雕塑不再被网民评选为丑陋雕塑,答案不言自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