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北京120急救中心医生王雨竹发微博称,接治病患现场到医院短短不到3公里的路,足足走了40分钟,几乎无车避让,他亲眼目睹一位处于“临终状态”的车祸伤者停止呼吸。事后王雨竹披露事件全程。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范达确认,急救车遭遇“不让道”现象很常见。(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解急救车“之困”须“救护下放”
毕晓哲
为解决救护车面临的道路拥堵问题,以及在行驶过程中其他车辆不自觉避让的问题,北京市拟立法明确急救车优先路权,对不自觉避让的车辆实施重惩等,以及一些城市为了急救病人实施的应用急救摩托车的辅助方法。北京市早在2009年就将“配备100辆急救摩托车,满足早晚交通拥堵情况下城市急救需求”,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甚至还有人建议采取直升机救护模式等。总体而言,立法的或创新型的救护模式依然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城市日益扩大和发展,道路交通状况只会进一步资源狭窄,救护车“堵”的现象也只会加剧,直升机模式并不是常态,而急救摩托车也有“堵”的时候,其他车辆在特殊天气和特殊路段也有想让也让不了的时候,这些现实问题仅仅靠上述手段无法解决。
在笔者看来,现行救护机制和救护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尤其是优良的救护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的现状。这种优质救护资源过度集中的现状,必然会有一部分远离优质救护资源的患者面临着“等”救护车的问题,而一旦有“等”的过程,不仅可能会贻误最宝贵的抢救时机,也因为救护路段的延长增加了被“堵”的可能性。解决现实中救护车被“堵”现象,比较妥善和科学的方式不如“下放”优质救护资源。下放救护资源,一方面体现在救护常识知识和技能的“下放”上,譬如,一些城市广泛开展基层救护人员的培训,加强社会人员自救互救的能力。山西省急救志愿者协会成立两年多来,针对可能群体、地区已免费招募、培训了一万多名急救志愿者,并大力向社会普及急救常识,在“急救黄金时间”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更多的抢救了患者生命也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大医院救护车的部分功能。
另一方面,“救护下放”离不开设备、器械和高素质急救医护人员的下放。大医院设有急诊科,在社区医院今后也应逐步完善和设立急诊室,其一,培养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自有急救人员;其二,可以采取大医院优秀急救医护人员“下基层值班”方式。政府方面只要做好政策指导和财政拨款工作即可。路堵了不能光盯着路,救护车被“堵”不能光盯着救护车,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思路,真正科学合理配备稀缺的救护资源,一些交通状况的不利和道路的短板,是能够大幅度克服的。至少,从目前的现状分析,强调救护车的优先权和社区救护资源的完善,应是一个“两手抓”的问题。
不能全怪司机“不让道”
普嘉
在一个拥堵的城市里,就算急救车也不能幸免。这倒未必全怪周围司机不给急救车优先通行,当一个狭窄的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每张车都动弹不得,就算想让道,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此路被堵,真有车愿意让道,那也不是一两张车的问题,而是这条路上所有的车都要让道。为急救车挪腾出一条路肯定耗时耗力,每张车各自为政,没有统一调度管理,破坏原本的顺位,只会让交通秩序更糟糕、更难通行,可能还不如让急救车等待一会,跟着所有的车辆鱼贯而出,这样的效率反而更高。
没有哪张车愿意被堵,也应该较极少有车故意给急救车“挡道”。当急救车上的医生抱怨别的司机不给他们让道时,前提是看别的车辆有没有道路可让,要是周围车辆一样遭堵,再去谴责他们不给“绿色通道”、“见死不救”,就有些强人所难了。城市交通纵横交错,排除路障因素,车辆拥堵最常见的原因是等红灯,等红灯与其说是等绿灯亮,不如说是等待前面路口的行人或车辆通行。这样一来,急救车遭遇的“不让道”,不是急救车周围的车辆不让,而是前方路口的车辆和行人不让。于是,解决办法不是让旁边车辆司机给急救车让道,而是让急救车从医院到目的地的行程中一路绿灯。这时候需要交通信号灯智能化管理,让急救车到就近医院的线路中畅通无阻,让绿灯多为急救车留一会,让交警多急救车服务一下,这也是交通文明的一个标志。
如前所述,急救车被堵不能全怪别的车辆“不让道”,同样遭堵的车辆也是无能为力,那么一条即将实施的新交规就显得不尽合理了。下月起试实施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把不让行急救车纳入扣分细则中,明确规定:驾驶机动车不按规定超车、让行的,或逆向行驶的,一次记3分。很多车主都愿意让行急救车或者消防车等车辆,他们更关心的是大家都堵在那儿,确实设法给急救车让路的情况下,是不是也要扣分?要是没有别的举措,仅仅苛求司机“不让道”,那么急救车前方车辆、旁边车辆将成为“冤大头”。
必须确保急救车不被挪用
朱慧松
急救车享有优先通行权不仅是法规所要求的,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屡屡不能落到实处。其中固然有部分司机缺乏公德心,法规意识淡漠的因素,而笔者觉得一些急救车被挪作他用也是一个因素。
毋庸置疑,急救车是患者的救命车,接送患者本应是急救车的唯一使命。可如今的急救车却被赋予了很多新功能,媒体屡有报道,有的急救车成为医院领导的座驾,专门用来接送领导上下班;有的急救车成了旅游车,拖着医院员工到景点游山玩水;有的急救车成了买菜车,车子红灯闪烁、警声大作,里面却摆着几筐青菜,原来是被医院食堂借用了;有的急救车成了送学车,每年高校开学时,校门外总能看到外地牌照的急救车,这是送孩子来上学的……
本该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急救车被频频挪用,医疗机构这么做不仅会浪费公共资源,更有悖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而这样的事情多了,频频上演“狼来了”,其他车辆司机也会质疑街上急救车的用途,在心里琢磨着,别看这急救车风风火火的,猛按喇叭,一个劲地催着让道,没准就是一辆买菜的急救车。这样司机又会让道吗?或许就会磨磨蹭蹭的,那些“货真价实”的急救车也会因此贻误接送病人。
有关方面对此加大宣传和查处力度,让不让道的社会车辆驾驶员受到严惩,这很有必要,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必须确保急救车不被挪用,要不折不扣地用于“正道”上。有关方面对于挪用情况要一查到底,严惩违规者,并追究院领导责任,以儆效尤,这样社会车辆司机才会心服口服,自觉让道。
传媒视点
“给生命让道”,做起来很难吗?
近日,就“急救车遭堵,3公里走40分钟,伤者死亡”一事,北京急救、交管两部门已开会商议,今后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急救转运时,“交警为救护车开道”将成为常态。卫生部也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包括去年已向社会征求意见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有关部门提出的新措施,比如危重病人警车开道,急救车有望安装摄像头采集违法信息等,这些制度上的改进非常必要,但是,“给生命让道”,如果没有警车开道,没有摄像头监督,我们就真的做不到吗?
必须意识到,在解决急救车被堵的问题上,人是最核心的因素。给急救车优先路权,此前并非毫无法律保障。但这些法律在现实中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
这一次曝光“急救车遭堵、伤者死亡”的医生就提到,“一路上,及时避让的社会车辆不超过4辆”。这数字让人遗憾,但换个角度看,拥堵或者制度不完善,并非绝对的障碍。既然那4辆车能够让,其他车真的都拥堵到无法动弹吗?因为现实的路况,肯定会有一些车主难以避让、不知怎么避让,但肯定也有相当数量的车主,没有让的意识,没有对生命的敬畏。
执法需要严格、制度有待完善,但不能等到所有问题解决之后,才让急救车畅通无阻。不管现实存在多少问题,在拯救生命面前,“讨价还价”都是不道德的。
因而,在不断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车主们也需要“完善”自身的观念和习惯。说起交通文明国家给急救车让道的好风气,很多人会提到他们完善的法律,但对大多数车主来说,让道或许只是一种融入血液的驾驶习惯,而非权衡违法成本之后的选择。法律是一种底线约束,如果一个社会的“救命”行为,都要完全寄托于法律之力,都要耗费不菲的行政成本,多少有些悲哀。
一位急救医生说,他们最怕堵车,一旦迟到,迎接他们的就会是家属的怒吼——“你们怎么来这么晚?来这么慢还!要你们120干什么!”!仔细想一想,每个人都可能是患者和伤者,都可能是他们的家属,体会家属和医生的愤怒或无奈,下一次开车听到身后急救车鸣笛时,你还会无动于衷吗?
摘自《新京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