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事快评)诺奖行贿疑云别由公案变悬案

(2012-10-29 01:14:42)
标签:

杂谈

石城客

 

    自21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透露有“山东文化干部”向其邮寄书画贿选,此言论引起轩然大波,并引发了“这位山东文化干部到底是谁”等讨论话题。在各方猜测中,多位山东作家受到网友的质疑。26日,不堪重压的山东省作家协会公布了主席张炜与马悦然妻子陈文芬的邮件记录,山东省作协要求马悦然立刻公布那个“山东文化干部”的姓名,以给事件一个真相。(《潇湘晨报》10月28日)
    马悦然日前的一次无意惊爆,激起的舆论涟漪至今不散。随着山东省作协的高调介入,这起行贿疑云越发充满戏剧性冲突,也更让人好奇:这名有行贿嫌疑的山东文化干部究竟是谁?
    不仅公众迫切想知道此人姓甚名谁,身为山东省作协主席的张炜更是急切地想知道答案,甚至带有某种“强迫感”,这从他连发5封邮件追问马悦然可见一斑。稍微打量这5封信便可发现,从措辞看,张炜由温和变得焦虑,甚至愤怒,语气一封比一封严厉。
    第一封信是这样写的:“今有一事打扰了,但实在是不得不发这封信……最好指出具体的‘文化干部’、在哪里工作、是谁,这是山东文化文学界之耻!不然就会造成极大的误传和猜测。”第四封则是这样写的:“因为在大陆,作协工作人员通常也可被定义为‘文化干部’,所以是必须澄清的。”如果说第一封是商请的语气,第四封中“必须”的字眼,则带有喝令的意味了。而第五封信更是晓以利害,貌似推心置腹,但实则有明显的“威胁”意味:“现在网上已经闹得非常厉害,而且愈演愈烈,对山东作协和马先生都造成了过大的损害。您在信中的澄清,却被许多不智的网民指责为‘欲盖弥彰’和‘此地无银三百两’。这皆因未能及时指出那个‘文化干部’到底是谁的缘故,最终让人怀疑是否实有其人。”
    张炜的愤怒有些失态,但值得理解。据张炜称,网上针对山东作协及作家明明暗暗的指认,已经涉及到六七位。马悦然语焉不详的指称,对山东所有的文化干部和作家都是一种伤害。由此让人想起邹恒甫炮轰北京大学教授淫乱的事,这两起事件当然不尽相同,但其逻辑原点则有相通之处,一是使北大所有的院长、系主任、教授蒙受名誉之毁,一是使山东所有的文化干部遭受巨大压力。当然,现在并没有哪个单位打算起诉马悦然,但张炜以及网友的关注,都在等待马悦然给个明确说法。
    不管事态如何延展,马悦然都有必要公开行贿者是谁。首先,这可以让当事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其次,还其他文化干部一个公道;最后,也是恢复马悦然自身声誉的需要——张炜的邮件中说,“现在许多人都认为是马先生出于各种目的自己编造出来的”,可见马悦然也饱受舆论质疑。如果公开当事者姓甚名谁,具有一箭三雕之效,马悦然何乐而不为?
    也许马悦然宅心仁厚,不愿意公开;也许马悦然忧心于一旦公开,自己可能会遭遇种种不可知的麻烦。但是,因其发言属于在公共场合的公开宣讲,且行贿诺奖兹事体大,已经成为备受舆论关注的公案,绝不容小觑或淡化。马悦然所谓的行贿者究竟是文学创作还是有真实原型,究竟是魔幻还是现实,张炜需要知道,公众也需要知道。但愿行贿疑云别由公案变成不了了之的悬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