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关注)“银行劫案”演习,恐怕缘于未知?

(2012-08-17 00:24:57)
标签:

杂谈

首席评论员  姚文晖

    8月15日16时,江苏无锡网友称,该市新区长江北路江苏银行发生抢劫案,劫匪抢走10万元,引发了部分公众恐慌。随后,无锡公安局发布说明,称15日下午“银行劫案”为实战演练。据悉,此次演习未事先对外预告,演习所涉银行相关工作人员也不知情。(《东方早报》8月16日)
    夺命惊魂的周克华案犹留余悸,无锡民众旋即遭遇一场真假莫辩的“银行劫案”,受到惊吓肯定是免不了的。
    两名劫匪在银行门口持刀抢夺巨款,劫持一辆轿车逃窜,公安机关出动特警、刑警、交警、巡警全城围堵,警笛呼啸……这一幕不是出现在电影上,而是真实呈现在无锡街头。如此逼真的实战演习,引来网上质疑声如潮:假如持刀“劫匪”被不明真相的群众或银行保安打死或打伤,请问警方如何定性?假如有心脏病患者被吓得当场休克,谁来承担责任?
    即便这些假如都是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几率不大,也均在警方的可控范围之内,但此次演习造成部分公众恐慌却是实实在在的。因此,网上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声音是,类似演习应事先广而告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局面和恐慌情绪,弄不好还会搞得谣言满天飞。
    看起来这是一次因政府信息不透明而人为制造的社会恐慌,舆论批判的靶心很容易找到。我们经常说谣言止于信息公开,民众恐慌往往是因为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这个道理在绝大多数场合是正确的,但世界上的事情远不是这么绝对。
    警方进行反抢劫演习是为了训练公安民警应对突发恶性刑事案件应急能力,其正当性毋庸置疑。实战演习虽不同于实战,但唯有最大限度追求“逼真”才能达到预期演习效果,理论上说,就是要假戏真做——戏本身是虚构的,这一点导演和主要演员心知肚明,但“戏台”却可以是真实,比如“劫案”发生的时间、空间,“劫匪”逃窜的路线、路况,“案发”时周边人群的反应,等等,这些都不必一一事先设计,给演习增加尽可能多的变数,以检验和提升参演警察的实战能力,特别是在紧急状况下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因此,这类演习知道内情的人越少越好,若事先广而告之,则所有目击者都将变成配合警方演出的演员,没有了实战氛围,演习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起不到锻炼队伍的作用。此外,“银行劫案”这样的实战演习如果提前告知公众,还存在一个巨大风险:它有可能被真正的劫匪利用,如果劫匪得知消息后比警方率先“发难”,而包括银行工作人员在内的民众却误以为是演习,则后果不堪设想。
    尽管“银行劫案”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但权衡利弊,事先不告知公众还是有道理的。类似密而不宣的警方演习其实已经出现过多次,甚至有比无锡“银行劫案”更加逼真的——2009年郑州公安组织的一次反抢劫演习中,不要说银行工作人员信以为真,连绝大多数参演民警都不知内情,还真的以为自己是在抓劫匪。
    所以,我不认为此类演习警方有事先广而告之的义务,它毕竟不是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危险。当然,警方在演习前一定要进行周密部署,考虑到一切有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避免演习对不知情的民众造成实际伤害,或引发大面积的恐慌。无锡警方导演的这起“银行劫案”不能说完全没有瑕疵,至少在演习结束后警方应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公开真相,消除民众疑虑,而不是等“无锡发生银行劫案”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后再来发布安民告示。
    国外也经常有此类未经预告的警方实战演习,弄得部分民众“虚惊一场”,但恐慌程度和波及面远不如我们这里。不是国外民众天生就比国人有处变不惊的意志力,而是在很多国家,此类演习已成为国民风险教育的一部分,警方也时常邀请民众代表参与其中,久而久之,大家就不会太在意“被打扰”,甚至乐在其中。有时候,恐慌不是出于未知,而是出于无知——我们可以不知道劫案是真是假,但我们应该知道,一旦劫案发生,警方会怎么做,我们该怎么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