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事快评)不能失去感知疼痛的能力

(2012-06-15 00:18:57)
标签:

杂谈

王聃

    近日,网上流传一条热帖,一些农民工代表为讨回在洛阳洛宁县打工的工钱,特意到河南洛阳伊川县范仲淹墓前跪拜,祈求范公显灵,帮他们要回血汗钱。照片显示拍摄地点为伊川县范仲淹雕像前,照片中共9人,两人扯起“求范公显灵让洛宁还民工血汗钱”的字样,其余7人进行跪拜,范仲淹墓前的台阶上放有祭拜用的纸、鞭炮以及水果等物品。(6月14日《华西都市报》)
    一句“求范公显灵”, 讨薪者的辛酸显露无遗。可因从事新闻业的缘故,我也深知,它虽然悲情款款,但可能仍只是某种策划后的结果:当正常的讨薪维权渠道行不通后,为生计所迫,农民工只有借助另类“夺人眼球”的方式,让巨大的网络倒逼力量成为自己的“背景”——果然,当消息在网络上热传后,涉事的洛宁县政府就公开表示尽快清理债务关系。
    讨薪之难是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之痛,它带给我们的心理共鸣感也是真实的,但作为一种事实,讨薪纠纷的确正在成为愈加不起眼的公共叙事:在新闻纸上,它们被处理成“块头”越来越小的边条,甚至没有新闻价值;作为讨薪信息的接受者,我们也将其仅仅当做新闻来“消费”;而讨薪的具体执法部门,也多处于“无影响不主动治理”的管理模式,农民工的讨薪苦难虽然属于个体,但很显然,我们整个社会都在失去共同感知疼痛的能力。
    社会应该是一个共同体,无法感同身受,只能说明它运行的机制出现了问题。我们从不缺乏法律法规上的支持,更大的问题只在不作为成本的“畸低”。关于讨薪的法规虽然齐全,但并不是刚性的,对拖欠薪酬者并无明显的惩戒举措,如此之下,欠薪自然就难以治理,也愈加成为所有人眼中的疲惫叙事。
    因为惩戒乏力,所以关注的眼神愈加疲惫,我们也愈加失去感知疼痛的能力——这事实上是一个可以套用的逻辑,不仅是讨薪,再想想矿难治理、校车安全,哪一样能够摆脱这样治理疲软的渊薮?它们无不规章齐全,而最终都陷入看似不可治理的结局。熟视无睹的结果,只能是让旁观者无所谓,当事者“无限创意”。失去疼痛感的公共治理与社会是需要警惕的,请以最大的可能重新唤醒我们的疼痛感——有疼痛,才会消弭悲情,才会有温度。
    所以,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制度之外,如何更多地为农民工、矿工以及因无校车随时可遭遇危险的农村孩子自身“赋力”,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议价权”与救济渠道。如此,社会的疼痛感才会被最大程度地感知,进而被消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