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论)期待“苹果门”早日水落石出

(2012-06-13 01:06:45)
标签:

杂谈

张军瑜

  一个苹果引发了“硝烟”。
  早在6月11号晚上,就有媒体界人士猜测,在6月12日,《新京报》和烟台地方之间将有一场“对质”。果不其然,6月12日的烟台媒体集体回应《新京报》关于《烟台红富士套药袋长大》的新闻,《今晨6点》的回应是:烟台苹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100%;《烟台晚报》的回应是:烟台苹果未发现药残超标;《烟台日报》的回应是:切实保障苹果生产质量安全。
  而在当天,《新京报》则以一篇《鲁农业厅查“苹果药袋”》几乎整版的报道,继续对昨天《烟台红富士套药袋长大》的调查新闻做追踪报道。在最新的报道中,《新京报》还是坚持自己烟台苹果套“药袋”的观点,甚至详细罗列了记者在调查采访的时候发现烟台苹果使用药袋儿的近60个果园地点。只不过细心的人发现,在《新京报》的网站上,《烟台红富士套药袋长大》早已经悄然改成了《烟台部分红富士套药袋长大》。
  烟台人不能不急,地球人都知道烟台苹果,烟台苹果也早已经是烟台市的支柱产业。《新京报》的这一篇报道,对烟台苹果杀伤力之大可想而知。如果烟台苹果套药袋的报道属实,这些套药袋长大的苹果对人体真的有害,那么不管你名声有多显赫,不管对你地方经济有多大的贡献,也不管果农有多辛苦,那么,请你接受市场的无情淘汰。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新京报》对烟台苹果的报道失实,或者太过草率、有失严谨,那么《新京报》也该拿出足够的诚意向烟台以及烟台的果农们道歉。
  烟台人真的是怒了。在贴吧上,在微博上,很轻易地就能看到烟台人为烟台苹果正名、指责《新京报》的文字痕迹。许多在外的烟台籍人,也纷纷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试图给烟台苹果正名,有的还往老家打电话询问身为果农的父母,自家的果园到底使用了药袋没有;有的还指天发誓,要现场给记者吃几个烟台苹果看看。
  烟台市从官方到民间,对舆论监督出现这样大面积的抵触,此前并不多见。暂且不论真相如何,在这次报道中,《新京报》至少没有让烟台人信服。一个苹果引发的“硝烟”,这也让媒体人再次反思,如何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如何正确看待公共传媒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对烟台来说,需要尽快查明真相,如果真有给苹果套药袋的现象存在,那么赶紧认错整改,多少年的地方标志性品牌还有存在发展下去的希望。
  烟台药袋苹果风波也再一次纠结了国人的食品安全神经。在连续的打击下,国人的这条神经变得既脆弱无比,又坚强万分。希望“苹果门”早日水落石出,无论对谁都必须要有这样一个交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