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枫逸
因力挺“真气运行培训班”而受到关注的甘肃卫生厅长刘维忠,近年来大力推行“中医复兴运动”,对中医的“扶持”渗透到各个方面,例如要求每个西医科室配中医,让西医脱产学习中医,职称考试考中医,西医奖金与中药用量挂钩,规定吃中药、针灸、拔火罐等可100%报销等。(《新京报》6月4日)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确需要振兴。但中医复兴是一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战略性工程,要着眼于大众和长远效果,不能急功近利。甘肃省卫生厅长刘维忠关于“中医药太弱势只有强力推广”的理念,出发点虽好,却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反而带来了负面作用。
首先,夸大宣传容易适得其反。从推崇猪蹄治病到现在“打通任督二脉”,之所以备受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于夸大疗效。中医和西医相比固然有自身优长,但包治百病的神化中医让人很难看清其真实模样,无法产生亲近。正如一名三甲医院的中医科主任所担心的,“把中医说得太玄了,反而可能会害了中医。”
其次,牺牲规则难以令人信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医复兴同样不能以牺牲规则为代价。从甘肃卫生厅的做法看,中药全部报销,西医职称考试考中医内容,中医床位补助提到西医的1.5倍等做法,显然逾越了权力的边界,有失公平。
此外,僵化管理不利于患者利益。中医和西医是两门差别很大的医学,可以互为补充,但并非一定要把二者捆绑在一起,甚至让中医高出西医半头就能算是中医复兴了。考核西医科室的中药用量,提出每人年均看中医多少次的目标,都是形而上的管理思维,没有考虑到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实际需要,在实践中很容易走样,造成治病不对症,加重患者病情和看病负担。
用西医手术刀式的管理思维,复兴讲求温补调养的中医,这未免有些黑色幽默。振兴中医不能在门诊量、开药量上做表面文章,更应找出内在症结,对症下药。目前,各地的中医院基本上都是“查病靠西医仪器,诊病看化验单据,处方按西医思维,抓药是中西并用”。与此同时,全国30多所中医院校,学生1/3的时间都在学习西医,外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的学习又占了近1/3的时间,中医理论基本训练却严重不足。有的中医学院研究生,甚至都读不懂《本草纲目》的《序》。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复兴中医必须深谙中医“望、闻、问、切”的辨证施治之道,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真正让中医院“特”起来,中医教育“专”起来。急功近利的“中医复兴”运动,看似一针强心剂,实际上却是饮鸩止渴,无益于日渐式微的中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