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事快评)“贫困县”名单十年难变暴露制度贫困

(2012-03-23 23:53:41)
标签:

杂谈

刘楚汉
   
    3月19日,最新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即“国家级贫困县”)名单对外发布,这也是该名单11年来的首次调整。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这份名单可以发现,调整后,有38个县被调出,又有38个新面孔入围。贫困县的总数没变,各省的名额没变。(3月23日《新京报》)
    戴上“贫困县”的帽子,就可以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所以一些地方为了能加入“贫困县”费尽脑筋,乃至出现斥巨资“申贫”、“创贫”,抑或高调祝贺加入“贫困县”的怪诞一幕。面对项目和资金的巨大诱惑,地方打心眼里不愿退出贫困县,当然可以理解,不过问题在于,“贫困县”的退出,只是取决于地方自己吗?
    从理论上来讲,对“贫困县”的进、出口把关并不是什么难事。一方面,“贫困县”划分有明确的人均纯收入标准。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标准也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标准本身事实上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人均年收入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指标之一,也是每年必须统计上报的。换言之,不管符合还是不符合“贫困县”标准,哪些地方该加入或者退出“贫困县”,几乎一目了然。
    然而事实上,不管是加入还是退出,在实际操作中都并非如此简单。加入时,你争我抢、各显神通,“申贫”演变成为了经济投入与公关手段的竞争。加入后,谁也不愿退出,乃至一些地区经过扶贫抑或自身的努力发展,经济面貌早已经焕然一新,有的甚至已经跃居区域经济发展前列,却依然戴着“贫困县”的帽子。最为典型的,就是既为“贫困县”,又为“百强县”,上演着“贫困县”名单中最为荒唐的一幕。
    十年难变的“贫困县”名单暴露出的其实是“制度贫困”。从制度建设本身来说,动态退出机制缺失,没有对“贫困县”定期或者不定期调整的明确规定和措施,致使“请神容易送神难”,谁也不愿主动走出“贫困县”名单,名不符实的“贫困县”时有可见。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即便是高规格的国家层面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也难以对“贫困县”作出及时调整,事实上也表明地方权力的干扰力量不容小觑。
    建立“贫困县”的初衷是为了帮助经济落后地区脱离贫困。很显然,部分早已脱贫的地区长期占据“贫困县”名单,事实上挤占了那些真正贫困且需要扶贫资助地区的利益空间,影响全国范围内的扶贫整体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立相对科学和灵活的动态退出机制,尽量减少地方权力对“贫困县”确立的干扰,或已经十分必要,理应得到充分重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