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王聃
9月12日,某时尚女性杂志专访郭美美并拍摄一组时尚写真,在该家杂志“独家专访”、标题为
“郭美美从未想做全民公敌”的文章里,郭美美穿着礼服斜靠在铺着红色桌布的餐桌前。该文章一出即引发热议,反对的网友声讨杂志缺乏道德底线。(9月13日《南方日报》)
相比于网友的众口汹汹,我对于郭美美登上时尚杂志的新闻并不感到意外。事实上,在郭美美以及它所引发的如潮慈善质疑刚刚被爆出时,我和几个朋友在闲聊时就预测到类似的可能——当消费主义成为可以裹挟一切的力量,当日本AV女星都可以为游戏代言,有一双匆忙的手伸向郭美美,其实并不令人莫名惊诧。
恰因为如此,仅就接受某时尚杂志“独家专访”这件事而言,我并不赞同对郭美美大加鞭挞。此前因她而起的舆情风暴,尽管至今真相尚不完全清晰,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郭美美的确是一个年幼无知、恃钱娇宠且难有城府的“问题女孩”。真正值得追问的是该时尚杂志的“专访”意图。也许它背后没有网友所揣测的周密策划,不过它的确是在试图经由击打社会痛点获取眼球效应。
想想郭美美因为炫富而生的深度负面形象,再想想该时尚杂志暧昧而目的毕露的“专访”,显然,它已经是某种逐臭式炒作。或而言之,该时尚杂志在“专访”着郭美美,也在消费着她炫富后的公共性剩余价值——这才是“专访门”激发一地口水中的真问题,也是一种文化酱缸的表征:没有文化意义上的耻感,也不惮于去挑战基本的社会伦理底线,一切只为奔向丑闻带动杂志影响力的想象——比之郭美美举动的不堪,逐臭的酱缸文化其实更值得关注。
然而,在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专访门”只是该时尚杂志一家的过错吗?如果不是它,也会有另一个杂志或者其他商家急匆匆地扑上来。这似乎是一种现实的二律背反,一方面,庸俗了道德与商业的文化酱缸为旁观者所不齿;与此相对应的另一面是,文化的颠覆力量又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挥之不去。
所以,从这样的意义上来判断,与其说“专访门”是一场“双赢”的恶俗游戏:郭美美开始进军时尚领域,时尚杂志获取炒作后的人气,不如说“专访门”有着太多注定的意味,该时尚杂志在一种市场沉疴的陷阱中不可自拔,郭美美看似继续被关注,却不由自主地跳进逐臭的文化酱缸。
前一篇:(新闻漫评)白马非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