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慧卿 画
堂吉伟德
“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进来的?”23日上午,在江苏省宿迁市召开的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会场大屏幕播出的一组会前工作人员明察暗访的视频,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在上班期间在电脑上玩游戏时,被暗访人员拍个正着,面对暗访人员的询问,该工作人员恼羞成怒,厉声质问起暗访人员来。(4月24日《扬子晚报》)
“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进来的?”这一句恼羞成怒之下的厉声质问,让人非常愕然。
按说,面对暗访镜头,“游戏者”本应慌张无措,要么低调补救,要么高调道歉,至少应当立即收敛,决不会有恼羞成怒,厉声质问。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当事人的态度,看似反常,实则“正常”:一则,说明这可能是该工作人员一贯作风的延续,这样的质问不过是一句口头语,是其不高兴时的习惯表达;二则,说明上班打游戏,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事,暗访无异于有意找茬;三则,说明上班时玩游戏算不得什么大事,暗访也没啥威力,之前并无相应的处罚。
面对上级机关的明察暗访,态度都如此恶劣,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名工作人员对待群众和办事者又将是如何一副表情?公务员如此工作作风和态度,其背后的原因,才是最需要思考的地方——“游戏者”追问人家是怎么进来的,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自问?或者是受到这样的追问?其实,老百姓倒是很有必要发一发“布衣之怒”,厉声质问这名机关工作人员:“你叫什么名字?怎么进来的?”
对监督的不适应,追问的倒置,实则暴露监督的缺乏。假若,无论是上级监督还是社会监督,能够成为常态,并因此衍生风险效应,公务员出于后果的担忧,才会产生对职业的尊重和对自身责任的敬畏。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公务员在面对监督时,不会有狂躁的底气,只会有对后果的担忧和恐惧。
不让公务员弄懂“你是怎么进来的”,就会遭遇到他的“反问”。只是,“反问”之下,公仆心荡然无存,主人感无比强悍。借此机会,我们应当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究竟是什么让这些“游戏者”不懂得“我是怎么进来的”;二是如何让他们懂得“我是怎么进来的”。
新闻中说,在观看这些视频时,参会的干部眼睛盯着屏幕,大气都不敢喘,这说明“游戏者”不是一个两个。所谓擒贼先擒王,不从造成干部作风不良的根源和大环境上下手,就算天天都能通过暗访曝光几个貌似愤怒的公务员,也无法改变懒散的机关工作作风。因此,对于“游戏者”,我们更应建立一种长效机制,经常质问:“你是怎么进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