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文明)不妨从教育多元化角度审视女子中学

(2011-03-11 23:29:21)
标签:

杂谈

 (城市文明)不妨从教育多元化角度审视女子中学
   
   
               前之后

    广东省首家女子中学今年9月将正式开学,近日该校开始接受学生报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使2.6万-6.1万元一学期的高昂学费,居然也挡不住因“性”施教对家长的诱惑。(昨日《广州日报》)
    我国女校有着一百多年的兴衰史。自上个世纪80年代女子学校再次复出以来,争议始终没有消停过。赞同者认为是教育进步,批判者认为是教育倒退,双方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谁也无法说服谁。在笔者看来,女子中学不是“女子监狱”,女子中学的学生也没有生活在真空中,需要宽容而理性地看待。
    众所周知,男女共学早已成为我国教育及教育管理的常态。在此背景下,女子中学的确显得“很另类”,并且涉嫌“性别歧视”。但是,却也没有那条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创办女子中学,根据“法无明令禁止即许可”的法理原则,开办女子中学并不违法。
    毋庸讳言,女子中学可能会忽视女生某些方面的缺陷,例如数学、物理的逻辑思维,甚至会因强化性别差异而对女性成长造成不利后果。但换个角度看,相对单纯的环境和“清一色”的对象,势必会让这些处于“多事之秋”的女生,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关键的是,因“性”施教、优化个性、克服“差异化”弊端的特色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女性特长,培养出知书达理、秀外慧中的新女性。
    至于此举是“盲目复辟”的观点,多少有点武断和言过其实。旧时代女子学校的核心价值在于“解放女性”,而现如今的女子中学则着眼于培养自信、自强、自尊的现代女子人才。两者形似而神异,存在本质差别;相较于前者,后者实现了新的超越。更何况,即使就旧时代的女子学校而言,成绩也可谓显著,比如,著名的上海第三女子中学曾培养了宋庆龄三姊妹、文学家张爱玲等著名知识女性。
    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共教育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元,不应该只用一杆教育标尺来进行衡量和评价。在这个层面上,女子中学不过是多元化的历史趋势里的一个时代产物,不过是教育大家庭里的一朵小花,无论社会还是教育本身,理应有笑纳的胸襟、气度和胆识。这,其实也是“不拘一格”、“百花齐放”和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