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平)“板凳加分”:穷人玩不起的游戏
首席评论员 姚文晖
继去年披露浙江高考航模加分造假事件后,《中国青年报》昨日又将矛头直指浙江高考体育加分,最令人称奇的是,“连校足球队坐板凳的候补队员高考都加20分。”
据说赢得NBA总冠军的球队,连“板凳球员”都会获得一枚冠军戒指。不过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公平,一来“板凳球员”并不总是坐在板凳上,总有为球队效力的时候;二来任何一支NBA球队的板凳深度都不可小觑,随便派几个“板凳球员”来中国,都可以在国家队打上主力。可咱们的这些“板凳球员”根本就没有上场比赛的机会——新闻中说,“他们有的连在足球场上跑一圈都成问题”;甚至都不用坐在替补席上,花钱请人冒名顶替就行了。
高考加分丑闻年年有,说起来也是个了无新意的老话题了。“板凳球员”加分不算骇人听闻,前些日子湖南还曝出一批获得加分的“武林高手”。这年头造假之风吹遍神州大地,有企业高管学历造假的,有知名教授论文造假的,成功人士名言“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早已揭示了“成功学”的核心机密——造假,这是最容易被复制的部分。那么就从高考加分造假开始,踏上成功的捷径吧!
如果全民都来争当“武林高手”或“板凳球员”,那也没什么,无非是集体欺骗老外,就像有些没来过中国的老外认为中国人可以在空中飞来飞去。问题是,想混成“武林高手”或“板凳球员”不是那么容易的,以浙江高考体育加分造假为例,早已形成权钱交易的产业链——“获高考体育加分名单中,教工子女和家长与教育系统关系密切的考生占了一半;另一半考生家长非富即贵,要么是政府官员,要么是大款。”穷人的孩子就算练到腿抽筋,也是很难坐上足球队的替补席的。
游戏成立的前提在于规则的公平性,如果一种游戏有人玩得起,有人玩不起,那就不应该成为全民游戏。高考加分的黑幕一再被曝光,说明这个制度的确存在大问题,究竟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还是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我认为二者皆有。
创造条件让有特长的孩子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我认为这是高考加分可以存在的唯一理由,但既然是“全民游戏”,就该有个全国统一的规则,不能各自为政。而现在的情形是各省在十余条“国标”之外衍生出近两百种“地标”,且确定能否加分的人为因素太多。比如你是浙江某中学球队的球员,参加全国比赛获得名次,由于是集体项目,获得高考加分的可能性从100%到30%不等——如果球队获得第一名,则板凳球员也能加分;如果球队获得第十名,对不起,决定你能否加分的可能是校长或教练,这就需要启动“拼爹游戏”。
任何社会都有人想通过弄虚作假来走捷径,减少此种行为除制定严密的游戏规则外,无非是加强事前防范和事后追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说有考生因高考加分造假受到事后追究的,这样一来高考加分造假就成了无风险游戏。如果高考加分接受社会无限期监督,一旦查实考生造假,不管其是否毕业,都要取消其文凭及学位,则造假行为势必大大减少。
南非世界杯每场比赛都有详细的技术统计,有些球员一场球踢下来要奔跑十几公里,可见当足球运动员不易。有些加分项目高校可以复检,比如“板凳球员”,都不必考察其球技,只消命他们在足球场上跑几圈,真假立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