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伊朗卡尚织布场qing原创摄影 |
分类: 水为刀视角 |
卡尚严格意义上讲,是我到达伊朗之后造访的第一座古城。
这座位于沙漠腹地的绿洲城市据称已有7000年的历史,16世纪波斯萨非王朝的君主在此开始建设自己的后花园。各种路书对这座古城的旅游推荐都集中在城郊的Khan-Tabatabe花园、城内Khan-eBorujeedi大宅和82公里外的古村落Abyaneh。
诚然我也不能免俗,前两个地方和另外一座荒废的古村都走了,也都拍了。很美,也很俗,就像明信片似的。做了几张片子,就开始发腻,也就不再勉强自己,再沉一段时间,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再说。
这组照片得来纯属偶然。到达卡尚的第二天清晨,一轮满月尚悬浮在城西的扎格罗斯山梁上,我和两位兄弟便赶往城西的Old house集中地。上房顶,遛墙根儿,窜巷子,在学校门口蹲守,和当地的老人们喝茶、连比划带猜地聊天,眼看时间已经过了9点。
这时伊朗高原的光线开始转硬,已不再适合拍片了。于是,呛呛三人组合收拾好家伙拾便准备打道回府。
Old house这一带居住人口较少,巷子里几乎见不到人影,三个无聊的男人默默地在其间穿行。忽然,一阵有节奏的咔咔声隐约传来,不禁心头一紧,我停下脚步仔细辨别声音传来的方向,发现这声音是从一个十分不起眼的小门洞里发出的。
基于到伊朗后所感受到的伊朗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我一点不带犹豫地钻了进去。通过一个狭小的甬道,下到了屋内,这才发现这是一座典型的伊朗古民居下沉式建筑。伊朗的老建筑往往有一半是建在地下的,这种建筑冬暖夏凉,如果是豪华的花园大屋,这样的地下建筑部分便可称之为夏宫。
然而,这里却是一个传统织布场,里面有三位老者正在忙碌着手上的活儿,咔咔的声响就是这里的织布机上发出的。见到端着长枪短炮的不速之客,三位老人停下了手上活儿,一脸错愕地看着我,有些不知所措。
与伊朗人套磁的最好方式就是微笑地冲他们喊一声:“SALAM”,伊朗人一定会彬彬有礼地回你一句:“SALAM”。当时正在纺线的一位老人迟疑了一下,忽然用英语问道:“Where are you from?”,“Qing”我回答道,顿时老人的脸上笑开了花儿。
Qing是伊朗人对中国的称谓,在伊斯法罕我就这个称谓专门请教了同住一家酒店一位宁夏回族哥们,这本家哥们在伊朗留学,毕业后在国内一家石材公司做商务代表兼波斯语翻译。据他介绍,由于古波斯帝国在我国秦朝时就开始交往,故伊朗人至今仍然亲切地称呼中国为“Qing”。
见到老人们神态开始松弛下来,我这才端起手中的相机问道:“picture for you?”,回答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接下来的事儿就简单多了······最里面角落上的一位老人(图4)似乎意犹未尽,走出来看了我拍的片子,又拉我到他的机位继续要我再拍他。呵呵,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