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閱讀之迷茫的輪回之道】


标签:
上海虹口老場坊1933巴尔弗斯创意产业集聚区原创摄影 |
分类: 水为刀雁迹 |
拖延至今才把這組片子作為上海之行《都市閱讀》系列的收山之作,源於對它內在把握的迷茫。照片的後期裁剪和色調處理,在拍攝時已有預期,回來後看了樣片並沒有太多的意外。
之所以迷茫,在於照片背後的故事。
“老場坊·1933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坐落在上海虹口,1933年由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Balfours)設計,并由当时蜚声沪上的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完成,歷史是這麼記載的。這座迷宮一般的詭異建築,原設計是用於牛羊們超度之所,每天有300头牛、500头羊、100头牛犊和300头猪在此步入輪回世界。雖然,當時的宰杀方法也已是相当人道,殺牛是用22毫米口径來複槍解決,其它动物都用电击,之后再放血剥皮。算得上是人道主义的“兽道动物福利主义”,充分體現了洋大人對動物的“臨終關懷”。
然而整個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血雨腥風,華人與狗同類,列強的租界就像一塊塊膏藥粘貼在大上海的臉龐上,與十裡洋場的紙醉金迷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座建築無處不在異族格調,也不例外的深深地烙上這段了屈辱歷史的烙印。
單論建築物,它是不朽的,也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的一座(另两座分别在英国和印度,1933老场坊是目前唯一现存完好的建筑,)。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它是何等的美:外方内圆、高低错落、无梁楼盖、廊道盘旋、布局宛若迷宫,空间却又次序分明,算得上是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
也許冥冥之中,上蒼在昭示著什麽。當你漫步其間,我想問一句,你聽到了什麽?又聞到了什麽嗎?這裡建園已有5個年頭了,尚有一大半的場地空置著。在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會里,寸土寸金是不爭的事實,我一時無法準確解釋這裡的空置現象。
如果撇開他的原始用途和歷史背景,“老場坊·1933”無疑還是極其有魅力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