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因工作关系,每年单位都要安排一两次“银企座谈会”在一些比较“有意思”地方。我呢,或带队或拎包或客串全陪.。李耳老爷子在道德经中谆谆教诲咱们后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故出发前有个好习惯,就是认真“备课”:1、了解行程和天气状况,2、收集相关地理和人文资料,3、准备30-50个胶卷和足够的锂电池......
此次福鼎之行,自然也是心中有数。知道我执意要去白琳看古民居,老妈首先老大的不愿意,老妹在一边撇了一撇嘴;老爸一如既往的憨厚,不置可否。白琳有广阔的内海湾滩涂,海鲜品种众多,醉虾、醉蚶味美绝伦。还犹豫啥?连哄带骗的就这么定了。呵呵,饶到她们的痒痒处,有点儿小卑鄙。

有现成的介绍,省了我不少事儿。之前,查找到的资料不外乎来自上面这个简介。参观完你就会发现,这个简介还真是名副其实的“简介”!
奇怪的是偌大的一处古民居,又适逢五一小长假,却不见了原住民的身影,也听不见导游的喋喋不休。也许是我们这一干不速之客的到来,惊扰了这一方宁静,房梁上的燕窝里雏燕“啾啾”地呼唤这他们的妈妈。

徜徉在这古厝深宅,呼吸着康乾遗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据当地老人介绍,这座大宅的主人姓吴,传为吴王夫差之104代孙。吴氏先祖名吴应卯,生于康熙年间,倚仗着这条浙闽要道,年轻时经营雨具生意,发家后便置地买田收地租,后经营地产茶叶生意,遂迅速发家,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吴应卯生有四子,分为“元、享、利、贞”四房。四个儿子成年后分家,乾隆年间分别在周边四个地方建起风格相近的大宅院。“元房”在今福鼎蛤蟆袋,可惜这座可能最为巨丽的宅院于100多年前毁于一场无名大火;“享房”在今柘荣乍洋乡凤岐村;“利房”在今福鼎点头镇连山村;“贞房”就在福鼎白琳镇的翠郊村。四兄弟相去不出二十余华里,若以翠郊为中心,连山坐北,潘溪据南,凤岐处西。
福鼎这一带,在明中后期是倭寇侵扰的重灾区,虽然建造此屋时已是“康乾盛世”,翠郊的吴家人居安思危,仍在大门的牌匾上写下“海岳钟祥”四个大字,以祈平安。

进入大门的门楼两侧各有一个积水池,有暗沟通往墙外的私家花园;我想大约是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吧。呵呵,这古人也真是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没落到实处。难怪如今党和政府要号召,建设新农村,做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吴氏大院主体建筑呈中轴对称,由三个并列的三进合院组成。即五横三竖,将主体建筑隔成12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类似北京的大四合院,每个空间都有一个独立天井)。中心列为中轴线,一层建筑物主要是门楼和正厅;左右两列为厢房,楼下为厨房,楼上为寝室。中轴第一进依次是门楼、天井和议事大厅。
第二进是一个精美的花厅,五层的藻井十分精致,一条石级通往第三进天井,石级的两旁修有“美人靠”。
第三进依次是门楼、天井和祭祀坛。中心列与左右回廊相隔的是砖木混砌的薄墙,墙上安装饰性木窗和木门,窗和门上槅心上镶嵌着雕刻精美的窗花;透过花窗,花草秀色依稀可见。



“
楼上请”!
翠郊大宅的二楼主要是卧室,二三十间,不及细数,呈“回”字形。楼道相对狭窄,走在上面声音很响,时不时还会发出“吱吱”的怪声,有点渗人。许多房间里还置放着旧式的眠床、八仙桌和一些箱柜等什物,只是现在已是人去楼空了。





我感到好奇的是这些旧时的生活用品,至今还得以保存、完好如初。只是其中有一件疑是恭桶之类的家什也摆在桌面上,有点怪怪的。

说实话,在这里见到了一些让我充满好奇的生产、生活用具,似曾相识却又是是而非。说不上亲切,但也“蔚为大观”。初见到这脱粒桶架,我还以为是古人的浴桶呢。瞧那架子,多像一个靠背,还放两个在里面,难道吴氏先人还洗鸳鸯浴不成?!

下面这东西我不说,让大家猜猜是干什么用的。呵呵

这台磨茶机的年头要早于张天福老先生三十年代发明的“918”揉茶机。当地人基本都认可“白琳工夫”茶发源于翠郊吴家大院,遗憾的是如今在白琳已见不到热闹的制茶场景了。由于大量开采玄武岩矿,白琳的制茶业已于多年前转移到了相邻的点头镇。

这把田刀像不像一把巨大号的剃须刀?


后院的消防用的石槽中,几片莲叶儿在阳光下,显得煞是好看;淋上几滴水珠儿,水晶般的剔透。攫取这院中一抹亮色,心情不禁为之一爽,真是走哪儿都不忘玩点小情调。
一段尘封的岁月,一部沧桑的家史,一座历尽风霜的古宅。展现在你面前的画面,就像一位老人将那一段往事向你娓娓道来,慢慢展开一轴精美的历史画卷。


雏燕待哺。


这是一张至今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照片,当时的光源在身后,镜头前又无反射光物质,那这镜头里的“鬼影”是从何而来?!

围墙开一个口子,为的是让人看见里面为防盗而布的竹竿儿。这竹竿可算古董乎?他们起码也有260多岁喽。




窗花拼成“孔方兄”的造型,够有创意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