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太姥山志》记载:太姥山旧名才山,轩辕黄帝时,道仙容成子尝栖之。汉代王烈《蟠桃记》载:尧时有一少女种兰于此,后仙去,因名太母山。太姥山在唐宋时已十分兴盛,山南山北有三十六寺院,其中以国兴、瑞云、灵峰、芭蕉、天王等寺规模最大。今国兴寺的遗址上尚存石柱三百六十根,寺前有楞枷宝塔和石池,可见当时之规模。玉湖庵为宋理学家朱熹草堂,璇玑洞为朱熹隐居之所,山中还有历代名人摩崖石刻“天下第一山”、“山海大观”、“道仙佛地”等几十处。太姥山下的秦屿镇,是福建明代沿海抗寇的英雄阵地之一。有“万古雄镇”之称。
太姥山素以降险、石奇、洞异、雾多四绝名震遐迩;山上峰森嵛峭、峡谷幽邃、有新月峰、夫妻峰等54峰、45石、9泉、以及“十八罗汉上山”、“仙人锯板”、“金猫扑鼠”、“和尚讲经”、“金龟爬壁”等36奇景。峰石之下遍布100多个岩洞,组成“井”字型的洞中迷宫,每个岩洞天光泻漏,明暗相间,四通八达。
根据地质部门考察,太姥岩石为粗粒花岗岩,属燕山晚期,地质史中生代白垩纪的产物,距今约九千万年至一亿年。由于地壳的变动,海洋上升,东西南北与近水平三组互相垂直的向节理发育,形成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峭壁、山峰、山洞。又经千百万年的风雨剥蚀,流水冲刷,就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突兀的奇峰和怪石。
此次福鼎之行皆行“摄”匆匆,不及细想,张手即来。此组照片摄于17时前后各半小时,正值夕阳西下,紫外线相对较弱,空气透明度高,光线柔和。故得以在未使用UV镜、偏光镜等滤光镜的情况下,取得如此反转片级的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甚感欣慰。
谨记之。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