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的天气,渐渐有了夏天的感觉。周末无事,按惯例总要到寿山石市场逛逛,一来会会石友、喝喝茶,二来淘一些制印用的章料。
今天的运气还算不错,淘到一枚老性红花芙蓉章和几枚高山巧色鸡母窝素章坯。回家后,想起该给收藏的这些“宝贝”做换季保养了,首先进入我眼帘的就是这几年来收藏闻千兄的一组作品。把玩之余,想起与老哥有几个月没见上一面了,遂抄起电话。一切如前,电话还是由小萍姐来接,我刚“喂”了一声,小萍姐就听出来是我的声音,心中不免一阵感动。
电话中证实闻千兄终于要换大房子了,夙愿得偿,真为他们高兴!原先的两房两厅对老哥这个“淘宝狂”来说确实太小了,这下可好,家里的那些尘封的坛坛罐罐终于将有它们的立足之地了。
闻千兄在家排行老三,大名刘声朗,字闻千。长兄石开,现居京城,为当代印坛大师级领军人物,名声显赫,攀附追随者如过江之鲫。而仪表堂堂的三弟闻千则蛰居榕城一隅,除周末凌晨出门采购寿山石坯料,几乎是足不出户,潜心攻艺,寡言慎交,自得其乐。
早年闻千兄从事专职美工,游走于各影视剧组,遍迹天南海北,广闻博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加上家传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近年专攻家乡的寿山石雕刻艺术,自成一体,风格迥异,扑拙之风扑面而来。
当今福州寿山石雕刻流派可谓三足鼎立,即:以潘玉茂为鼻祖的“西门派”,以林谦培、林元珠为鼻祖的“东门派”和以林亨云、林友舜为代表的从木雕、牙雕转业而来的一体。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意识的不断完善,门派之别渐渐模糊,但总是让人感到继承有余而开拓创新不足,更多的是匠气十足的脑残式的模仿,往往会出现原石比作品更值钱,雕刻不如不雕刻的怪象。五十年代有陈敬祥开创的寿山石镂空雕技法,独树一帜,轰动艺坛。郭功森移植玉雕的古青铜器题材,为求突破技艺瓶颈专程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深造。周宝庭借鉴古青铜、玉石瑞兽造像,独创的《古兽图稿》,时至今日仍为众多寿山石雕刻艺人的创作范本。大师风范无不为“国石”迷们所啧啧称道,叹为观止。可如今......好石难觅,好工更难求。
初见闻千兄作品时的“惊艳”感觉,始终让我难以忘怀,更为闻千兄“放大镜随身者慎购”的幽默而忍俊不禁。周宝庭大师有一句著名的口头禅“一相抵九工”,意思就是雕刻寿山石要做到相形度势,依色取巧,因石配工,天工合一。寿山石石材难免都会有一些裂格,沙钉等缺憾,而恰恰就是这些缺憾给闻千兄以无限的创作灵感,化腐朽为神奇,且善于将现代雕塑元素,有机地运用到寿山石的雕刻艺术创作中去。更难能可贵的是,“千刀玩石”,绝无重复,每一件作品都是孤品。
原来寿山石也可以这样玩!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借用石开大师对其弟唯一的一个评语:
“闻千三弟刻石,因势造形,得天趣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