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思考(一)

(2020-02-20 11:30:43)
标签:

职业规划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专业选择

志愿填报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思考(一)

针对网上授课,不论家长或是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对此,我们静下心来,是否想想中学生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重要话题——职业生涯规划。这是对每一个中学生、乃至大学生都至关重要的话题,甚至直接影响到个人终生。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由早期的职业辅导运动发展而来的,分为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前者主要针对组织,是个现代管理工具,涉及员工留用、员工激励、员工成长与开发等内容。后者主要针对个人,是个人的一种主动行为,是指一个人结合自身的各种职业特点(包括兴趣、爱好、性格、人格、能力、专业技能等)对其人生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道路进行的设计和规划,包括从业前的专业、职业选择,以及从业后的职业调整设计。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追求的是个人各种的职业特点与职业生涯的最佳匹配,以便最大发挥个人价值。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人生职业定位、以及职前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在于通过对个人兴趣、性格等的综合评估,从而确定自身人生职业目标,并以此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进而激发个人潜能、进一步培养个人职业兴趣和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中学生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选择专业需要。这是每一位中学生、家长首先要考虑的,也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直接体现。职业生涯,涉及个人从事的职业和行业,这往往由自己选择的专业决定,也是由高中生的志愿填报直接决定的,可以说一张志愿填报申请表将直接决定和影响个人一生。那么,什么是专业、涉及哪些专业、专业和职业存在哪些联系、某一专业涉及哪些相关职业、什么样的专业适合什么性格的从业者、凭借什么来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适合或不适合的专业将带给个人哪些益处和弊端,等等,都是职业生涯规划所必须要解决的。

但从笔者近年来的一项跟踪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主动、被动退学的学生中,由于各个专业选择造成的退学占八成以上,其余的不多两成涉及在校期间生活不能自理、在校怀孕、家庭移民、家庭无法负担学费等。专业选择造成的退学,涉及不喜欢所学专业、专业就业形势严峻、专业与个人兴趣冲突、专业就业待遇过低、所学专业不利于自己创业等,这些都是前期缺乏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的。

2激发职业潜能。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犹如漫漫长夜中的指明灯,能够有效起激发个人对文科、理科、艺术、体育等某一学科的热情、动力和潜能,尤其是艺术类学科所激发的对生活的热情、对自然的热爱、对美的追求、痴迷和享受,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大大激发个人兴趣,并有效推动个人兴趣的培养和加强;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要充分考虑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而适合个人职业兴趣、职业性格的职业生涯规划更进一步激发个人职业潜能。中学生阶段,尤其是进入高中前进行明朗而清晰的职业规划,更有利于高中三年的潜能激发和兴趣培养,也更有利于三年的学业规划、更有利于高中志愿的填报和选择。

3培养个人兴趣2020113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考生的招生模式”、“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同时指出“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以制定政策破格录取。另外,根据教学【20182号《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专项改革”“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而且教育部文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做出了明确界定,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项。由此,可以看到个人兴趣是高考录取的重要考察项目,直接涉及过往参加的各种兴趣培训、艺术、学科竞争等项目。

中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中学生提早锁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学科、兴趣、艺术类项目,并进一步强化培养,而不是完全根据个人学习成绩或社会热点选择自己的专业。

4确定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确定个人的人生职业目标。看似人生道路千万条,看国家专业目录涉及12学科门类、635种专业,而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仅有一条,而且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一条,充分考虑了个人的职业兴趣、性格以及人格特质等。选择除此外的职业路径,只能使自己偏离个人目标、或偏离个人性格或兴趣,或许能够达到自己的从业诉求,或许能够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可能使自己一直沉沦,但这些路径都将使自己在从业道路上磕磕碰碰,或忍气吞声,或受人白眼,或遭遇不幸,或备受冷落,或遭遇埋没。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思考(一)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另一个问题,什么时间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机?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伪命题,并不存在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侧重和重点,不存在某个最佳时点的概念,但存在某个阶段对人生影响最大,比如:高考志愿填报,一旦专业选择错误,将影响自己若干年,甚至遗恨终生。

人生命中的不同时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不同的侧重。小学阶段,侧重于不同学科对不同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要对各种专业、职业有一定的认知,了解不同学科与不同专业之间的一定联系;高中阶段,就要对各种专业和学科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清楚学科与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以便做出明智的志愿填报;大学阶段,就要对特定专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要对特定专业涉及的相关职业有更广泛而详细的认识,以便强化适合个人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便大学毕业有明确具体而清晰的从业规划。

从心理学角度,这与不同阶段个人心智、大脑、心理发育程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小学阶段,职业规划在于同个人职业兴趣探索和发现联系起来,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天赋都是在这个阶段发现、培养并为后期进一步培养奠定基础。中学阶段,大脑发育趋于逐步成熟,逻辑思维等得到锻炼并逐步成熟,同时相继学习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进一步强化个人学科和专业认知,各种职业兴趣和爱好得到进一步培养,进而能够对人生所从事的各种专业有更加明确的选择。因此,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是各种专业、职业认知培养的最佳时段。大学阶段,各种心智、大脑发育完全成熟,侧重于各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

尽管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逐步探索的过程,但是并非可以延后、可以停滞或者可以忽略的。任何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延后、停滞或者忽略,都将对个人职业选择、专业选择造成伤害,或者跳槽频繁,或者自认为才高八斗而终生不得志,或者终生工作不顺心、只能一忍再忍致使终生郁郁寡欢,或者终其一生、一无所成。经常见诸报端的大学生退学、换专业等现象,就是未及时进行各种职业规划的直接后果。

中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时,有八大误区是必须要清楚:

1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这是对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错误认识。由于我国教育、教育体制、尤其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科等的相对落后或滞后,在过去相对长的时间里,中学生、大学生并没有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但依然有相当多大学生能够成才、并能够在祖国建设的不同岗位上做出不同凡响的贡献。现在,我们家长大都曾经经历了那个年代,没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依然有不少人从事着满意的工作和职业。然而,这背后不知有多少高材生,因为专业的不适合而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从此碌碌无为、无声无息;又有多少人由于职业的不匹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得不放弃自己曾经的梦想和理想;又有多少人由于专业不理想,尽管不喜欢工作、但又不得不忍气吞声、不得不在工作锻炼中逐步培养自己的职业性格;又有多少人由于换专业、换职业而付出了惨痛代价……

2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大学生才需要做,中学生是没有必要的。这是一种严重的扭曲和误解,这种扭曲和误解也为数众多的高中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得不由家长包办,或者听从任课老师的安排,或者填报志愿完全凭感觉。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课堂学习浑浑噩噩,或玩手机、或睡觉、或同老师捉迷藏,或不得不退学、转专业。

针对大一新生的一项研究表明,有近82.5%的大一学生入学时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仅停留在专业名称上,有近92.7%的学生在填报志愿前未听说过自己选择的专业。

同一项研究表明,有90.2%的大一新生入学时对自己专业所能从事的职业上一无所知,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识占8.9%(含通过专业名称和其它途径认识的),只有约1.0%不到的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思考(一)

3、职业生涯规划完全由家长包办、或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学生个人、任课教师、家长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无论是家长或是任课老师都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学生独自操办。当前教育体制和学科设置情形下,无论是任课教师或是家长,都很难对专业设置、职业现状、行业状况、人才测评、企业岗位设置、组织职业发展等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而这些都是职业生涯规划所必需的。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各种角色将另外专设主题详细讨论。

4、职业生涯规划完全依赖或完全不考虑学科成绩。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无论完全依赖或完全不考虑学科成绩,都是非常片面的。事实上,无论人才选拔、企业招聘过程中,还是最新的高考政策(强基计划、或是综合素质评价),都将学生在校成绩作为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或预设条件。但是,众所周知,实际工作和从业过程中,并非学习成绩优秀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业绩,这涉及到个人工作兴趣、态度、人际关系以及情商、逆商等各种因素。因此,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都应将个人学习成绩作为一个重要因素。

5、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完全照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理论、流程和做法。无论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来看,都是非常不适宜的。尽管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质相同,都是对人生各阶段的职业状态、路径和目标进行设定和谋划,然而二者的任务和目的却有很大,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的在于对各种职业和专业有清晰的认识,进而结合自身职业兴趣、爱好以及各种学科竞赛项目、特长等做成明智的专业选择,进而为填报志愿服务。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的在于对各种职业进行更加精准的认识,进而选择更加具体的职业、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目的是为就业服务。因此,两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所采用的工具、做法、关注点等都应有所不同。

6完全忽视专业职业规划师的作用。这是当前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最为普遍的症结,也是学校及家长不重视的很重要的一方面。事实上,在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当前,无论是学习任课教师,还是家长,都缺乏足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工具、知识和技能,尽管他们对学生某些方面都有足够的认识,但仍旧很少能够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角色。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借助一定的测评工具,更需要对高校各专业设置、学科特点、以及对各种职业从业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和体验,否则无法指导个体进行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当然,当前社会上盛行的各种职业规划指导机构鱼目混珠,一些主要从事课程辅导的机构,依托丰富的学生资源,摇身一变从事职业规划指导。这些也是中学生和家长在选择职业规划师时必须要慎重考虑的。

7完全依赖测评工具。无论是霍兰德的职业兴趣测评,或是MBTI、九型人格、或是职业锚测评等,都只能是测评工具,其结果仅供参考使用,并非职业生涯规划的全面,一些任课教师或职业规划师片面地夸大测评工具的作用,都是不合适宜的。职业生涯规划,既要充分利用测评工具的测评结果,也要充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就业状况、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和未来职业发展特征和趋势,还需要考虑企业职业发展现状、企业组织特征等。任何片面夸大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都无法做出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无法全面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8完全放手学生个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当做一门课程来学习,然后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当做一次作业来完成,而后专业课老师仅进行点评、批改或纠错,这是相当多的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当前不少高校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学生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其说是职业生涯规划,不如说仅是一次社会实践,甚至可以说将至关重要的人生规划当做儿戏。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是主体,但不是全部,更需要家长及任课老师的直接或间接参与,尤其不能忽视专业职业规划师的角色。

有关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角色、具体流程做法、主要工具等其它话题,将在后续文章中具体论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