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子夏篇(1)
(2025-08-15 19:34:43)
标签:
读书札记 |
分类: 《论语》自学偶得 |
子夏
1
孔子的晚年有两个得意的弟子,一个是子夏,一个是子张。
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贤?”
孔子说:“子张贤过头了,子夏还差一点。”
子贡说:“那就是子张更好一些?”
孔子说:“过犹不及。”《论语11-16》
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是偏向子张的。他所以说 “过了和不足是一样的”,是两个学生都不想得罪。
贤的过了头,除非这个贤是假的。
比较子夏和子张,最明显的差别是子夏没有子张好问。子夏做学生时,有案可查的就问了两个问题。
子夏问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孝。
孔子说:“最难做到的是给个好脸色。有了公事,弟子代替去做劳役,有了好酒好饭给先生吃,你以为这就算是孝了吗?”《论语2-8》
既然孔子解释的孝的对象是先生,这显然是说自己的。看这意思,似乎子夏平时对老师不够尊重。
子夏问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诗的。
子夏问老师:“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画画是在有了白色的画布之后。”
孔子的回答激发了子夏,子夏又问:“礼在什么之后呢?”意思是问“礼”是怎样产生的。
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论语3-8》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卫风·硕人》中的诗句,形容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笑得很好看,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顾盼有神。
但子夏问得不是《卫风·硕人》,这个诗篇中没有“素以为绚兮”。想来是别人引用诗中的这个句子,说明“素以为绚兮”这个道理。
子夏问礼的起源,孔子根本就没接这个茬,他把话题引开了。
再就是子夏做莒父的官长时,问过孔子理政的问题。
孔子告诉子夏:“不要求快,不要贪图小利。欲速则不达,贪图小利则办不成大事。”《13-17》
2
子夏做学生虽然不好问,但他喜欢为同学解疑。
司马牛是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招收的弟子。
司马牛有个哥哥叫司马桓魋(tuí),他害怕宋国君主任用孔子,扬言要杀孔子。在孔子带着弟子在树下演习礼仪时,就去砍那棵树。司马牛要做孔子的学生,他的哥哥自然不同意。可司马牛还是做了孔子的学生。因此,司马牛和哥哥的关系闹崩了。
为这事,司马牛很苦闷。他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给司马牛开解:
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认真做事而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论语12-5》
子夏多会安慰人。
樊迟没有听懂老师的解答。退出来遇见子夏,樊迟跟子夏说:刚才我问老师什么是“知”,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话深刻啊!
舜是从百姓中选举出来的,舜举荐皋陶,不仁的人就远去了。
汤拥有天下,也是大家选出来的,汤举荐伊尹,不仁的人就远去了。
子夏举的例子,基本上符合“举直错诸枉”的意思:举荐正直的人,把不正直的人放在一边。“能使枉者直”略有差池。按孔子的意思是能使枉者变正直《论语12-22》
子夏不假思索就能理解到这程度,也够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