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有子篇

(2025-08-07 09:28:12)
标签:

读书札记

分类: 《论语》自学偶得

有子


 

有子的特点是有自己的主见。

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失去了凝聚核,很不适应。有人建议有子做老师的替代品。但他们很快就发现,有子就是有子,他们的老师是无可替代的。

有子的学问是好,只是老师没把 “一以贯之”的秘钥交于他。他就不能像老师那样,做到有问必答。

这事就这么无疾而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


有子问曾子:“你听老师说过丢掉官职该怎么办吗?”

曾子说:“老师说,官丢了最好赶快穷,人死了最好赶快烂。”

有子不认为这是老师的观点。

他说:“如果老师真这么说过,那也是有针对性的。”

 

事实果然如有子所料。

孔子说“官丢了最好赶快穷”,那是说南宫敬叔的。南宫敬叔丢了官,他外出云游。

每次回国,他一定满载珍宝去见国君。孔子说:“像他这样用行贿的方式求官,丢了官,还不如快点贫穷得好。”

 

孔子说“人死了最好赶快烂”,是针对宋国的桓司马的。

孔子住在宋国的时候,看见桓司马为自己制造石撑,三年还没造好,就说:“像他这样奢侈,还不如死了快点烂掉的好。”

有子有自己的主见,这是难能可贵的。《礼记.檀弓上》

 

2

许多同学问孝于孔子,孔子没有给过一个囫囵答案。

有子没有问过老师“孝”,但对孝的见解却很独到。

有子认为,君子要抓住做人的根本。做人的根本抓住了,做人的原则就有了。

有子说:“一个人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样的人就很少有喜欢犯上的。不喜欢犯上,也就不会作乱。孝悌就是做人的根本。”《论语12

 

有子有他历史的局限性。

不能说他的认识有多完满,但像他这样有理有据的解释问题,他的许多师兄弟们是做不到的。

 

3

对于“礼、义、信”,有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有子认为,礼的用运,“和”最为可贵。

有子说:先王治国的方法,就是“和”这点做得最好。

 

有子看问题比较全面。

他虽然提出“以和为贵”的理念,同时也认识到“和”是有条件的。不符合礼的,就要用礼来节制、约束。不能为了“和”而和稀泥。《论语1-12

 

关于诚信,有子认为,说话算数,讲诚信是有条件的。合于道义的承诺才能说话算数。《论语1-13

有子的这个看法源于孔子。

孔子在蒲被围困,跟人家订了盟约——不回卫国。可是,一出城门,孔子就向卫国进发。孔子的解释是,被胁迫定下的盟约,可以不作数。

有一次,子贡与孔子讨论作为“士”的标准,孔子曾经说: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种人,勉强也可以算作士。《论语13-20

 

4

有一年,鲁国年景不好,闹饥荒,政府用度不足,鲁哀公向有子讨教办法。

有子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

彻法是一种税收政策。就是种田的人把自己收成的十分之一用来交税。

哀公说:收十分之二都不够用,怎么能只收十分之一呢?

有子说:百姓够用,您怎么会不够用?百姓不够用,您怎么又会够用呢?《论语12-9

 

有子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困难时期,领导应当带头艰苦朴素,共渡难关。年景不好,再增加税收,百姓会不会饿死?

百姓都死了,没人种地,以后的税收从何而来?

 

只是,作为一个年轻人,有子对国君的态度显得不够有教养。

有子这是学他的老师。

只是,孔子本身的资格有子是不可比拟的。

就算鲁哀公不是国君,晚辈对长辈也还是该礼貌一点。

 

5

做人确实应当先抓根本。

正如有子所言,抓住了根本,就确立了人生的方向,这样才不会糊里糊涂的度过一生。

做人的根本是什么?

做人的根本就是做事的准则。

 

人不像其他动物,自己找食吃就行。

 

哪个人能不依赖别人的任何劳动成果,单靠自己的手来解决衣食住行?

我为你制衣服,你为他盖房子,他为我开汽车。

人类的工作,本质上是一种交换。

人对交换的需求,把人分成了团伙。这伙人干这个,那伙人干那个。这就是人类的社会性。

人和人连成社会的网,每个人都是网上的一个结,每一个结在他特定的范围内活动,才不会使网动荡的太利害,人才能活得舒适。

 

每一个结的活动,都会牵动别的结。如若哪个结胡蹦乱跳,别的结就不得安宁。小到家庭,大到国家以至世界都是这样。

 

大道至简。

要想人人都有好日子过,做人的准则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每个人做事,都要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底线。

 

202586日星期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