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宰我篇
(2025-06-28 10:50:22)
标签:
读书札记 |
分类: 《论语》自学偶得 |
宰我
如果你不知道宰我是谁,那你一定听过“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
“朽木不可雕”,就是孔子骂宰我的。
1
我们这儿有句俗语:小子顽顽是好的,闺女顽顽是巧的。
宰我就是个顽皮小子。
就说问老师问题吧,别人就问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士,什么是仁。
回答这样的问题,孔子有个“一以贯之”的法宝,把他认为是优良品质的,套一个上去即可。
宰我也问仁:“老师,如果有人对仁人说:‘井里有个仁人’,他是不是要追随那个仁人到井里去呢?”
“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君子可以死,但不能让自己陷入困境。君子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蒙蔽。”《论语6-26》
孔子的回答是不是有点语无伦次?
是的。
宰我的问题不在孔子“一以贯之”的那个框架内,靠不上他惯用的优良品质。
宰我问的是“是不是要追随那个仁人到井里去”,孔子的脑海里掠过一幅画面:前面一个人跳到井里,后面一个人紧跟着也跳了下去。
孔子本能的反应是,那不是傻啦?随口说:“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话一出口,就意识到自己上宰我的当了。
孔子想起自己说过的话:“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来成全仁的。”《论语15-9》
但改口已经来不及了,只好说:“君子可以死,但不能让自己陷入困境。”
大概孔子在慌乱之中想到的是:人即使跳到井里也不一定死。如果是一口枯井呢?如果井里的水并不深呢?那就死不了,只不过是被困在井里了。
再一想,死比陷入困境更严重。死都不怕而怕陷入困境,说不通。
忽然灵光一闪,宰我说得是“有人对仁人说井里有个仁人”。此话到底是真是假还不确定,万一是骗他呢?于是孔子又说:“君子可以被欺骗,不可以被蒙蔽。”
意思是:你得先了解一下井里是不是真有个仁人,再决定怎么做。
看老师词不达意的样子,宰我是不是偷笑了呢?
2
孔子讲三年之丧。
宰我说:“服丧三年,时间也太长了吧?三年不操练礼乐,礼也崩了,乐也坏了。 再说,旧谷吃完了,新谷已登场,烧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够了吧?”
孔子说:“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安吗?”
宰我说:“安。”
“心安你就那样做!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过得舒适他内心不安,所以不那样做。你若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做!”
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真是不仁啊!小孩子生下来,长到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我也能爱他的父母三年吗?”《论语17-21》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三年之丧”。
孔子死后,他的后世弟子们根据老师生前所讲的内容,编写了一部《礼记》,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丧礼。
剪辑其中的一小段给大家看看:
在父母亲刚去世的时候,孝子要光着脚,把上衣前襟的下摆掖在腰带上,双手交替捶着胸口痛哭,三天一点汤水都不喝,家中不生火做饭。因为哀痛,所以面色憔悴,形容枯槁。
每一次迁动尸体,每一次抬起灵柩,孝子都要尽情地痛哭跺脚。女人敞开外衣前襟,双手捶胸,两脚一齐跺地,乒乒乓乓,就像筑墙一般。
孝子把亲人埋好以后,住在简陋的茅庐里,睡在草苫上,拿土块当枕头。吃粗陋的饭食。穿粗布衣衫,破了不补,脏了不洗。不听音乐,不出游,夫妻不同房,就这样呆三年。
这叫三年之丧。
听老师讲这些,同学们只是觉得有趣,宰我不。
宰我爱动脑筋。
他想:要是一年不洗脸,不洗头,不洗澡,那就一定像个讨饭的叫花子:脸上的污垢一道一道的,长长的头发乱糟糟的纠结在一起,大大小小的虱子像雨前道路上的蚂蚁,密密麻麻的爬来爬去,衣服被污垢覆盖,也看不出是什么颜色。
又想:要是父母死了,三天不吃饭,饿的都站不起来了吧?哪还有力气哭丧守灵?
宰我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孔子不是说重视礼乐吗?他就拿礼乐说事。
尽孝固然重要,但能重要过礼乐吗?
宰我的观点,孔子无可辩驳,但他也绝不承认宰我说得对。他就避开宰我的问题,问宰我:“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安吗?”
要是别的同学,会立马改口顺着老师的意思回答。但宰我不。他就说:“安。”
你说孔子生气不生气?
遇到这种学生,孔子也是没法。只得说:父母死了,心里只有悲痛。饭食再好也吃不下,音乐再好也没心思听。父母躺在冰冷的坟墓里,自己过得舒适他内疚。
孔子不回答宰我的“礼崩乐坏”,他就说“孝”。那也是他自己的需要。
他是老师,“礼”是他的教学内容,如果三年之丧能怀疑,其它内容就不能怀疑吗?
此风不可长。他必须得否定宰我的观点,再给他戴顶“不孝”的帽子,好让弟子们不要学宰我的样子。
3
狡猾的宰我也有走背字的时候。
大白天睡觉,让老师抓了个现行。
好啊,宰我,你不是一套一套的吗?今天我看你往哪里跑。
孔子开骂:“烂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之墙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真是无话可说!”
要是别的学生,自己错了,惹老师生气了,就不要多说了,规规矩矩到一边念书就是了。学生之间传着一句名言:“老师批评,沉默是金”。
可宰予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学生。他口齿伶俐,很有辩才,大约是诌了个理由为自己辩解吧。是说话不慎,露出了破绽?
顿了顿,孔子伤感地对他的弟子们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才知道,对人,不但要听他说什么,还要看他怎么做。是宰予改变了我识人的方法。”《论语5-10》
有意思的是,因为宰予白天睡觉让孔子骂过,后世守规矩的读书人就都不敢睡午觉了。比如清朝的曾国藩就这样,他早上起得早,一天都很忙,但他不敢睡午觉,只好在吃晚饭前睡一下。
更有意思的是,儒家的后辈想不通,既然孔子骂宰予是不可雕刻的朽木,为什么还把他归于七十二贤人,而且是排在第八位。于是就有人编了个故事,说孔子周游列国,与众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粮食都没了,只剩下一些盐,众弟子只好喝盐水充饥,夫子打趣说:“我的弟子都成了咸人了。”因为当时宰予也在其中,所以他也算是一个咸人。
4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是用什么木头做的?
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目的是让百姓战栗。”
孔子听见了,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说了,已经做成的事就不要再劝谏了。过去的错误就不要再追究了。”《3-21》
土神叫社,谷神叫稷,“江山社稷”由此而来。
古时侯祭祀土地神,就立一根木头作为土地神的替身,和庙里泥塑的神像意思一样,这木头就称作主。后来就演变为用木头割一牌子,上面书写祭祀的神或祖的名号,称之为“神主”。
鲁哀公作为国家君主,问宰我问题,宰我自然应该解说明白。
孔子为什么反对宰我这么解释呢?
因为孔子赞赏周、拥戴周。他曾经说:“郁郁乎文哉!我从周。”《论语3-14》
孔子觉得,“使民战栗”是给周王朝抹黑
作为学生,宰我当然知道老师对周王朝的崇拜,但他就是不讨好老师。难怪老师不喜欢他。
有一次,宰我问“五帝之德”。
孔子说:“你不是他们那样的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老师的责任不就是教育人的吗?学生德行有欠缺,才需要老师教导。
你看,孔子也记仇啊。
2025年6月24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