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不仅是仁,君子、士、政这些被孔子解释了N次的概念你也搞不清。
搞不清就对了。
这就是孔子的高明之处。
孔子那时当老师,可不能跟现在比。办个私学养家糊口,用不着谁批准。也没人管他有没有办学资格,更没有上级检查他的教学质量。
孔子是教师,也是校长,还是教委主任、教材主编兼编辑。一句话,孔子就是全部的教育机构。他对教学有百分之二百的自主权。说白了,没有大纲,没有规定的教材,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求职的逼迫,孔子他想咋讲就咋讲。
教学不是孔子最想做的事,孔子的理想是出仕,所以他就不在教学上多花心思。
有问必答,
一个问题给出N个答案,完全是被像子贡这样勤学好问的学生给逼出来的。
12
孔子倒是不自夸,只是对自己的做法很得意。
他曾对子贡说,你以为我是学得多记住了吗?非也。我是一以贯之《论语15-3》。
同样的话,孔子也对曾子说过,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4-15》。
可惜这么重要的问题,孔子的两个高足都不问问明白。曾参自以为孔子这个“一以贯之”指的是“恕”。子贡干脆不想也不问。
其实,“一以贯之”就是孔子为学生答疑的诀窍。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把樊迟问仁改为樊迟问礼
孔子回答:“闲居时与人相处要谦逊,做事要有敬业精神,与人共事要忠厚。即使在夷狄蛮荒之地也不可背弃。”
把樊迟问仁改为樊迟问政
孔子回答:“闲居时与人相处要谦逊,做事要有敬业精神,与人共事要忠厚。即使在夷狄蛮荒之地也不可背弃。”
把樊迟问仁改为樊迟问君子。孔子回答:“闲居时与人相处要谦逊,做事要有敬业精神,与人共事要忠厚。即使在夷狄蛮荒之地也不可背弃。”
把樊迟问仁改为樊迟问士
孔子回答:“闲居时与人相处要谦逊,做事要有敬业精神,与人共事要忠厚。即使在夷狄蛮荒之地也不可背弃。”
怎么样?是不是都挺合适的?
明白什么是“一以贯之”了吗?
这是孔子答疑的秘诀。
只要是孔子认为是褒义的词,诸如仁了、君子了、士了,如果有学生问到这些概念时,孔子就不假思索、不加区别的把他认为是描述优良品质的好词作为答案告诉学生。
孔子每一次回答之后也就把说过的话忘了,所以再有学生问到同一个概念时,他就再编一个新的答案出来。
以不变应万变,咱们的孔夫子聪明吧?
13
听说,驯象的人在象很小的时候,用一根普通的绳子把它拴在树上,小象拼命挣扎却无力逃脱。小象长成大象,它足以挣脱更结实的绳子,但它的思维已经固定,不再有挣脱绳子的想法。
少年时的子贡被孔子折服,他就佩服了孔子一辈子。孔子想出仕,子贡就认为老师是做官的材料。
子贡对孔子说,有块美玉,是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呢?
这就说到孔子的心坎上了。孔子高兴地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识货的人呢《论语9-13》。
周游列国期间,孔子带着弟子们从一个国家走到另一个国家,每到一处便“愿闻其政”。
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然要听听人家的政事。是他要去听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
子贡说,咱们的老师温和、良善、恭敬、俭朴、谦让。就算是他自己求的,也和别人求的方法不一样吧?
子贡不知道,孔子每到一个国家便愿闻其政,就是想让人家给他安排个职位。子贡认为老师很优秀,即使是自己要求听人家的政事,也和常人不一样。至于人家为什么不主动把政事讲与老师听,也不给老师个施展本领的平台,他就不去想了。
14
如果要为孔子的学生排名次,子贡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名。不说别的,单是善于思考,有自己的主见这一条,就是他的师兄弟们所不及的。
人人都说商朝的末代帝王受辛是个残暴的君主,子贡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是因为君子讨厌处在下流的人,把天下的恶都归到了他身上吧《论语-19-20》。
想想也是。周灭了商,周朝的统治者要证明自己取得政权的合理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前朝的一把手搞臭。
子贡生在周朝且信奉周礼,能对帝辛作出不流俗的评断,可见其见地高于常人。
其实,子贡还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吕氏春秋·察微篇》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鲁国有规定,鲁人沦为外国的奴隶,有能为他们赎身的,归国后政府给报销赎金。子贡赎了人而不要钱。
子贡本来是卫国人,因为做了孔子的学生,就把鲁国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把鲁国的百姓当作自己的同胞。为鲁国人赎身是他力所能及的事。子贡有经商的才能,他不缺钱。
但这件事却让孔子生气了。孔子数落子贡:“赐啊,你错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教导百姓,不是只适合你自己就行了。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要钱了对你没什么损害,不要钱,则不再有人去赎人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子贡的道德高于孔子。
汶川地震李嘉诚捐了1.3亿元,要是孔子还活着,李嘉诚也会挨批:“李嘉诚,你错了!少捐点对你也没什么坏处。你捐那么多,没有人会再去捐款啦!”
实在的,子贡不要钱,不等于政府就不再报销赎金了,也不等于别人就不能要钱了。为这事挨孔子的批,子贡真的很冤。
15
那时候,鲁国的叔孙武叔就认为子贡比孔子道德高尚《论语19-24》。他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好得多。
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宫墙作比,我的墙才到肩膀,能看见房屋里的美好。老师的墙有数丈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像宗庙一样壮观,像百官一样富有。或许能找到门进去的人不多《论语19-23》。
子贡这样说没道理。
孔子是老师,是教育人的人。他造诣再深,如果不能深入浅出的阐释自己的理论就不是好老师。他何以当得起一个教育家的名头?一个所有人都看不到的理论,即使不是皇帝的新衣,又有何实用价值?
但子贡这样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子贡的品德。
陈子禽听到子贡为孔子的辩解,就对子贡说:你这是谦虚吧?孔子怎么会比你贤呢?可见,认为子贡比孔子好的不只是叔孙武叔。
子贡教育陈子禽,君子说话要慎重啊!你一句话说出来,说得好人家会认为你是智者,说不好人家会认为你是傻子。
夫子的高不可及,就像天是不可能顺台阶爬上去一样。夫子能得到国家任用成为大夫,就会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要立谁,谁就能立;引导百姓,百姓就跟着走;挨饿就会找他;有行动,百姓就会响应。他活着是光荣的,他死了人们会感到悲伤。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论语19-25》?
加载中,请稍候......